“學進去,講出來”這一教學模式是徐州市推行的以學生自主學習作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合作學習作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以“學進去”、“講出來”、“教別人”作為學生學習方式的導向和學習目標達成的基本要求的課堂教學方式。“學進去”是指通過自主學、合作學、質疑學、檢測學等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調的是達成“學進去”的結果;“講出來”是指通過同伴互助的“做、講、練、教”方式,用所學的知識幫助同伴解疑釋難、解決問題,強調的是在“講出來”、“教別人”的過程中,達成復習、強化所學知識,發展自身綜合素質的結果。語文學科本身重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對于現代文教學而言,發揮空間較大,學生可以通過教師設計的中心問題自主思考、小組交流,在教師的點撥下,“講”出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而文言文對于初中生,特別是七年級學生而言還比較陌生,許多老師總是放不開,不放心學生自己去學,筆者在這里談談“學講”模式下自己在七年級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做法。
一、食嘉肴,知其旨也——學進去
(一)自主先學知其味
文言文的教學歷來都是“教師教,學生記”,把原本鮮美的“嘉肴”嚼碎了,嚼干了,學生根本品嘗不到其中真正的美味?!白灾?、合作、探究”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文章不是無情物,蘊含在文中美妙的意境、深遠的立意、細致的刻畫等往往需要反復朗讀才能領會。而僅僅簡單的朗讀又似乎不足以留下深刻印象,筆者認為,在教學之前讓學生熟練背誦能夠最大程度地熟悉文章,而文章的含義也會在反復誦讀中自然而然地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之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出作者所表達的意境。朱熹也說過:“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爾。”學前背誦的作用在于把握住了學生對于新課那轉瞬即逝的好奇心與新鮮感,保護了學生最原始、也最可貴的閱讀感受。
自主學習一直是教學改革中所倡導的,但在文言文在課堂上,許多老師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怕學生理解錯誤。事實證明,教師是否保持對學生充分的信任,是學生是否能做到自主學習的最大前提。事實上,學生完全可以憑借相關資料,在預習過程中獨立解決基本問題。教師在上課伊始便可以“預習檢測”的方式梳理、解決文學常識、字詞讀音、朗讀停頓等問題。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孫權勸學》為例,筆者在導學案的“預習檢測”環節設計了“司馬光、《資治通鑒》”2個詞條;“卿、孰、遂”等10個漢字注音以及“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等5個句子的朗讀停頓作為預習檢測題目。這一環節中,筆者分別在2組(4人一組)各選出一名學生代表本組交流課前預習成果,并予以點評、訂正,其余學生則在組內互相批改。這樣一來,既保證每個學生都掃清了障礙,又節省了寶貴的課堂時間。
(二)合作助學品其甘
新課標中指出,七年級文言文閱讀重在考察學生是否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其實,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已經普遍采用了交流合作的方式,但大多限制于文章大意的梳理,流于表面,學生并沒有在合作中真正獲得學習的成就感,也就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文言文的翻譯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老師覺得頭痛的問題之一,看似簡單的句子往往被學生翻譯的五花八門。以往按照老師講,學生記的方法,雖然翻譯得準確,但因為是被動接受,所以學生掌握得不牢,很容易遺忘。
以《詠雪》“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一句為例,原句是省略句,翻譯時應加上主語,否則會使文意不通。但即使反復強調,學生依然“我行我素”。因此在合作環節,筆者讓學生根據注釋及工具書自行誦讀、翻譯,每人翻譯一遍,組內4人比較,選擇譯得最準、譯得最雅的同學在班內交流展示;而在翻譯過程中,學生必需面對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重要知識點,他們一面翻譯,一面要將重要詞語整理在學案上。最后老師針對典型的問題予以點評。這樣以來,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比較的對象,都有參與的空間。事實上,教師在教學中,應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在解決學習中的基本問題時,不要忙于指出問題、給出答案,要“退一步”,給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留下“講出來”的“話題”,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學至道,悟其善也——講出來
(一)質疑問學思其道
文言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通過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識,達到閱讀淺顯文言文的目的,而且還應該學習文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寫作知識、領悟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養審美鑒賞能力,這僅僅靠老師去分析,是遠遠達不到,須得在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實現?!对佈芬晃闹?,對于兩種比喻哪個更好這一問題,有的學生給出了標準答案,即“柳絮”一喻更好,因其更有意境。有的學生卻提出了問題:什么是意境?筆者順勢將問題拋給學生,引導學生結合學過的古詩詞品味、琢磨。有的學生認為“兩行白鷺上青天”的悠閑是一種意境;有的認為“天蒼蒼,野茫茫”的遼闊是一種意境。雖然不能給意境下個準確的定義,但一來二去中,學生們竟也咂摸出了“意境說不出道不明,就是一種感覺可以讓人想象”這個概念,一節課可謂“百家爭鳴”。通過自己質疑,自己解決,學生更加樂在其中。
(二)檢測促學得其法
“檢測反饋”是評價、反饋、矯正的環節。通過提問、觀察、測試等手段,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展和學習成就,給學生提供明確的反饋,指導學生查漏補缺,提高當堂課目標達成度。所謂檢測,既可以考察學生對字詞、釋義等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引導學生整理、總結學習方法,建立知識聯系,養成學習習慣。文言文比較閱讀在近年中考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主要考查學生詞語積累、文意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等幾個方面的能力。教師可以圍繞這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提高學生遷移思維的能力。如在學完《傷仲永》后,可以讓學生比較仲永和《陳太丘與友期》中元方的形象,并談談自己對于“成才”的看法,讓學生在比較中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從而提高古文的閱讀鑒賞能力。
“學講”模式與其說是學生的“進”,不如說是老師的“退”,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緩一步”、“退一步”、“讓一步”,緩一步給出答案,退一步讓出空間,讓一步由學生感知、發現問題。尤其在文言文教學上,更應該讓學生在樂學的情緒中品嘗原汁原味,感受文言文的文辭與文化魅力。
(曹芷熙 ?江蘇省徐州市西苑中學 ?221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