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芬
【摘 要】在英語教學中,口語交流是重要的培養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環節,小組會話中的話輪轉換策略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引導、培養與鍛煉,本文探討了小組會話中話輪轉換的內涵以及意義,進而分析了英語小組會話中話輪轉換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組會話;話輪轉換;教學策略
學生是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主體,學生通過個體已經儲存到的知識基礎來吸收消化新的內容,所以從建構主義角度來看,教師教的內容未必就正是學生所接受的內容,學生所學到的未必就正是從教師那里所傳授的,所以說,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出于出發點與活動最終目的承受體的地位,學生應該始終是教育活動的中心。英語教學的基本目的是培養學生了解西方文化、使用英語的能力,學生學習英語就是為了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可以用英語進行相互交流,語言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運用。英語教學過程中,口語實戰是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激發學生參與并且鍛煉口語能力的重要環節,其中話輪轉換是英語口語教學中常常用來提升學生熟練掌握口語交流的技巧,話輪轉換研究是會話分析中的核心問題,也是體現英語教學藝術的所在。
一、話輪轉換的內涵以及意義
《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倡導“參與、合作與交流”;這就要求老師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樂于與他人合作。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常常需要引導學生開展會話交流活動;會話當中學生話輪轉換嫻熟程度充分展現出一個學生的交際能力,因為話語輪換是一個高度參與與互動的過程,不僅要求雙方都精力集中領會交流的含義,同時也要轉換一方及時抓住轉換機會與切入點。這一點,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對于學習第二語言“英語”的初中生來說,一定要警惕學生因文化差異產生文化沖突而出現“文化震蕩癥”或“文化休克”現象;學生容易帶有母語先入為主的印象,這些不僅體現在語言知識的學習上,更多是體現在生活細節之中,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能夠及時迅速地適應多元文化的交融、構建培養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意識的多元文化情景教學模式,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環境中傳播知識和文化。
二、英語小組會話中話輪轉換的教學策略
1.巧設情境營造英語口語交流氛圍
英語口語教學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學情入手,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基礎以及學習傾向性,借此因勢利導,讓學生能夠輕松地準備好英語口語學習的心理基礎和知識基礎,情緒飽滿地進入到英語口語交流環境。語言教學是一種文化教學,文化教學需要氛圍的熏陶,學生與英語情境的“疏遠”容易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在英語課堂教學巧妙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引起他們對英語內容刺激的反應,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課堂教學內容,增強學習的樂趣;能夠營造真實的場景以及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有利于輕松地幫助學生轉換語言思維,進入特定的英語學習情境。
創設學生熟悉并感興趣的交流情境能夠拉近學生與英語教材文本、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產生仿佛置身于英語世界的感覺,增強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和運用英語的能力,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積極地學習,極大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鼓勵學生尋找話輪轉換機會
事實上,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口語教學一定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知識、使用知識的主體,要注重拓寬學生的表達空間,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性,讓課堂成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過程。正常的口語交際不僅僅是“你問我答式”的,而是表達思想、交流情感、交換信息的一個過程,所以教師要抓住時機圍繞某個主體,鼓勵學生尋找話輪轉換機會。
3.提供展示交流平臺感悟督學
教師要具有創造的精神,注重創設寬松、民主、富于創新精神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個體,注重抓住一切時機激發學生展示、創新的欲望,注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反應等做出客觀、公正、熱情、誠懇的評價,幫助學生從行動中檢視自我的成就與存在的不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初中英語“friend”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學生表演與朋友之間的對談風格、交往細節、彼此幫助的方式等等來展示學生之間的友情,并且進一步來了解學生對于友誼的態度,以個體展示來促進集體教學。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學以致用,英語課堂要提供給學生鍛煉口語的機會以及傳達提升口語能力的技巧;小組會話教學能夠拉近學生與教材文本、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產生仿佛置身于英語世界的感覺,增強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和運用英語的能力,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積極地學習,極大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教師,要善于從技巧上幫助學生適應話輪轉換的氛圍,掌握話輪轉換的幾個要素,并且在實戰演練中不斷地讓學生熟練表達、自由交流,取得口語教學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冷靜.英語小組會話中話輪轉換策略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2,04:33-34
[2]蘇曉華,陳莉霞.淺析英語口語測試中的話輪轉換[J].群文天地,2012,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