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林水
伴隨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實施,高中語文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都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在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的同時也在不斷完善教學方式,在不斷的改革中促進了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但是,語文教學中仍然有許多問題不容忽視,需要引起語文教師重視。
語文是一門以語言文字為主要教學內容的綜合學科。對于高中生來說,應該在原有基礎上加強閱讀訓練,對語文知識進行歸納、整合。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在抓語文的聽說讀寫練的特點之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不能因為教學對象是高中學生而忽視語文基礎訓練,相反,更要著重加強這方面的練習,讓學生意識到語文學科是學好其他各科的基礎和保障。因此,語文教師應進一步理解并掌握語文學科特點,根據其特點來實施語文教學,不能拔高,一定要根據學生的情況搞好語文教學,為全面實現素質教育打好基礎。把每一階段的語文學習落實到實處高中一、二、三年級分別側重訓練學生的語感、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習我國文學史上的名篇名著及古漢語知識,學習并欣賞中外名篇的語言。這三個階段,對學生的鑒賞能力、領悟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是逐步提高、循序漸進的。在每個階段,教師都要讓語文學習落實到實處,并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不要放松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把思想教育滲透在知識點之中。
新課標對“閱讀和鑒賞”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同時也提出了課外閱讀的目標要求:“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這個要求的提出體現了新課改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事實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也總結了一條語文學習的規律性的結論:“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閱讀,沒有捷徑可走。”誠哉斯言!而多讀也是我們傳統語文教學中的主要方法。古人早已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經驗之談都體現了多讀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重要作用。顯然,僅靠課本里的幾篇選文來培養閱讀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雖然新課改建設了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的課程結構,并開設了五個系列的選修課,使得學生能夠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學習到更多的篇章,我們仍需通過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進而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習慣。當然這是更高層次的目標,也是最終的目標,但在高中教育中,多讀至少可以起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思維能力的作用。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學習遣詞造句的方法,在模仿中提高寫作能力。當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文本時,他們也能在閱讀中比較各種表達方法的優劣,從而使自己的表達更多樣化、更流暢。更重要的是在廣泛閱讀中,能學會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看待人生,從而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因而多讀仍然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方法。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比如通過交流讀書心得、舉辦讀書講座的方式來鼓勵學生多讀,學生還可以按讀書多少在《模塊學習分項記錄與評價》中給自己自評等級。多讀如此重要,因而我們在新課改中仍需大力地提倡。
同時新課標中明確提出要“重視文言文的誦讀和背誦”,“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事實上,這也是古人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名人也對此有很深的體會。郭沫若就曾說:“兒時背下的書,像一個大冰山,入了肚子,隨著年齡增大,它會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財富了。”可見,背誦確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在背誦的過程中,學生的語感就得到了培養,在積累了大量的文言名篇后,相信不用多分析各種語法、詞類活用的現象、各種特殊句式,學生都能在反復涵詠中認知和理解文本。在文言文閱讀方面,要破除的舊教法是那種死板的文言知識的傳授,是那種脫離語境梳理語法、句式用法的方法。新課標是十分提倡多背的,它提出文言文的學習有“一多一少”,即“重視多讀,努力擴大閱讀面,少做脫離了課文語境、所謂梳理規律、機械操作性的客觀化、標準化練習。”多讀與新課改并不相違背。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效率,要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就應該多思考、多準備,充分做到用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學機智,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教無定法,在教改過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種方法的制約,應根據實際情況選取適宜的教法。教師只有真正轉變觀念,真正領會課改精神,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才能不斷探索課堂教學方法,使課改切實收到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