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施以來成效顯著,但豫商文化共享平臺還沒有建立。現有豫商文化資源分散、數字資源匱乏以為缺乏發展動力成為阻礙豫商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障礙,通過豫商文化云計算應用的研究,提出豫商文化云共享模式的研究思路和框架,構建豫商文化云共享平臺,展現豫商文化的集聚和擴散效應,推動豫商文化快速發展。
關鍵詞:豫商文化;云共享;云計算
一、引言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財政部在2002年共同組織實施的一項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它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是改善城鄉基層文化服務的創新工程。
互聯網發展進入信息自動交互和自然語義交互的Web3.0時代,傳統的B/S (Browser/Server)模式正在向B/C (Brows
er/Cloud)模式發展,即所謂的“云計算”。它改變人們獲取信息、軟件的方式,顛覆人們生產軟件、獲取計算和存儲能力的模式,文化資源的傳承和共享也將依賴于云計算的發展。
文化共享工程云計算的應用是知識創新的驅動成果。云計算平臺的供應商保證所提供服務的先進性與可行性,根據IT技術的發展,持續地對軟件服務進行維護。同時云計算可以讓文化共享工程各級成員中心獲得更專業、更適合文化需求的解決方案。云計算提供的規模計算能力,實現業務流程的分層重組,可以對業務流程進行更深層次的IT優化。
豫商文化云共享是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優秀豫商文化的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與整合,依托各級公共圖書館、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傳播載體,在全國范圍內實現豫商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
二、豫商文化資源的現狀分析
(一)豫商文化服務門戶。構建資源豐富、內容權威、基于互聯網的豫商文化的服務新業態為主導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務門戶。建設省、市、縣/區四級分布式互聯網網站群,打造“豫商數字文化網”,滿足企業和群眾多樣化的網絡文化信息需求。
截止2015年3月,根據www.alexa.cn網站統計結果顯示:
表1 現有豫商網站調查情況表
從表1中可以看出,承載豫商文化傳播的互聯網站主要有六個網站,從權威的ALEXA的網站統計信息中顯示:豫商網(www.yushang.org.cn)獨立IP的每日平均訪問量為330,每日平均總訪問量為1650,注冊域名時間為9年,而豫商論壇(www.yubufu.com.cn)注冊域名時間僅1年,但日均獨立IP的訪問量為300,日均總訪問量為900,而新豫商(www.
xinyushang.com)、中國豫商網(www.cnysh.org)和大豫商(www.
dayushang.com)網站日均IP和日均PV值缺失。
(二)豫商文化數字資源的實物載體。在中國信息科技沒有廣泛應用的時代,豫商文化的傳播和承載是以文字、圖書、繪畫、文物、音像等方式和手段記錄的。而這些具體的實物或以不同的方式或途徑保存在博物館、圖書館和文化館(站)中。從2014年河南省統計年鑒和河南省文物文化統計年鑒得到以下統計數據。
表2 河南省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統計表
圖1 豫商文化載體組織機構統計圖
從表2和圖1中顯示,豫商文化載體的組織機構從2005到20013年文化館數量基本保持不變,而圖書館數量從2011年起有所增長,增長數量較少且增長速度較慢,與此同時,博物館數量2005至2010年小幅度增長,但在2011以后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三、豫商文化資源現狀的原因分析
(一)豫商文化資源分散。豫商文化資源以不同的形式被保留下來,如商丘火神臺、應天書院、唐宋行會、由懷慶府而來的懷幫會館、康百萬莊園等,這些文化遺跡分散在商丘、開封、焦作的沁陽、許昌、鞏義、安陽,甚至懷邦文化到達武漢等城市。資源的分散性導致了豫商文化不能夠規模發展,從而不能產生聚集效應和眾多的衍生文化資源,因而阻礙了資源的整合與再利用。2010年8月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申請世界遺產成功,掀起了保護歷史文化的熱潮。從表2中顯示2010年后博物館和圖書館的增長得益于地方政府為發展旅游業和保護歷史文化而進行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政策措施。根據豫商文化的商城、商業建筑、主題園區、節會活動、旅游商品、文化餐飲六個方面的統計,豫商文化資源分布如表3和圖2所示。
表3 豫商文化資源數量
圖2 豫商文化資源分布圖
(二)豫商文化數字資源匱乏。由于豫商文化的分散性,所以在現有的情況下,實物資源較多,不存在大規模的豫商文化數字資源。從調查的門戶網站顯示,豫商文化的數字資源多是對于2006年第一屆以來的豫商大會經濟文化和豫商論壇的新聞報道,對部分豫商文化民俗活動的文字記載和著名的河南商人的事跡報道,而豫商文化的圖書資源、音像資源、文物資源和衍生產品的數據庫資源相當匱乏。31集電視劇《河洛康家》和18集人文電視紀錄片《豫商》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豫商文化數字資源的不足,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豫商文化面臨的網絡資源稀少的局面。
(三)豫商文化發展缺乏動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豫商文化的發展應建立在河南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豫商文化的產業主體應該是三次產業中的第三產業。雖然河南省的GDP總量逐年增長,但從表4和圖3中可以看出,農業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17.9%下降到2013年的12.6%,但作為豫商文化主要產業主體的第三產業則不斷起伏,基本維持在30%,近兩年來才有小幅度的增長。
表4 河南省GDP構成三次產業比重 單位:%
圖3 河南省三次產業構成比重
從表4和圖3中可以看出,豫商文化發展的動力不足。文化共享工程的財政撥款主要用來重點支持省級數字資源建設、縣級支中心鏡像站點建設和村級基層服務點建設,因而豫商文化云共享工程缺乏財政資金的支持。與此同時,豫商文化在發展中受到中國傳統的晉商、徽商、潮商文化三大商文化的沖擊和排擠。
綜上所述,豫商文化發展處于內有外患中,所以急需進行改革。那么基于云計算技術的豫商文化共享模式的建立將集中豫商文化分散的資源、形成海量的數字資源,增強豫商文化的影響力,促進河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四、豫商文化云共享模式構建
(一)豫商文化云計算平臺構建的基本框架。豫商文化工程的云計算共享平臺架構能夠將文化的數字業務和資源存放在云中,將云應用和本地應用進行系統兼容整合,以實現資源的加工、組織、關聯、整合、搜索、可視化和個性化服務等需要。服務站不需要配備龐大的機房和硬件設備,使用普通電腦連接上網能管理自身業務,其他系統更新、設備維護都交由云計算的管理員完成。
豫商文化云計算共享服務采用面向服務架構技術,支持有效的個性化定制,對各種資源和服務進行動態同步,并能夠對用戶需求做出實時響應,實現對多種終端設備的一站式服務以滿足用戶復雜多變的信息服務需求。豫商文化工程的云計算共享平臺的基本框架結構劃分為三個層次:基礎設施層(IaaS)、資源平臺供給層(PaaS)和應用服務層(SaaS)。
(二)豫商文化云共享模式構建具體措施。(1)豫商文化服務大數據的采集與分析研究。加強豫商文化大數據采集、存儲和分析處理。隨著云計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豫商文化共享通過大數據技術,對豫商文化元數據等結構化數據、網絡微博微信及互動交流等半結構化數據以及豫商文化文本、圖片、網絡視頻等非結構化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并提供維護安全保障服務,對豫商文化的服務設備及個人智能終端形成的文化服務數據進行采集并進行多維度(如人群、地域、時間、資源類型等)大數據分析。(2)豫商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研究。統籌實施豫商文化共享工程項目,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在群眾基層實現共建共享。進一步加快推進數字文化資源在智能社區中的應用,實現“一站式”服務。在市、縣構建豫商區域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實現對文化服務網絡設施的綜合智能管理,實現基本豫商數字文化資源的全域共建共享,大幅提升豫商文化信息資源傳播服務效能,為文化服務體系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數字化支撐。(3)豫商文化嵌入式服務研究。分析豫商文化電子閱覽室建設布局及開展服務情況,發展豫商文化電子數據服務新形態,借助移動互聯網新手段,優化布局,在文化服務場所(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街鄉綜合文化站、社區綜合活動中心等)以及其他具備條件的公共場所(如廣場、車站、機場、碼頭等)設立豫商文化無線接入點,與相關企業開展合作,提供免費無線網絡接入服務和流動服務與無線多終端服務能力,實現嵌入式豫商文化服務。(4)需求導向的豫商文化數字資源供給以及文化體驗空間的構建研究。重大信息工程“智慧城市”加快推進豫商文化機構數字化建設。依托共享服務網絡、技術平臺、數字資源、傳輸渠道,推動豫商文化體系從傳統服務模式向現代服務模式的轉型升級,開展豫商文化系統專用、軟件的研發應用,增強豫商文化館通過數字化手段發布豫商文化服務信息、建設數字文化資源、提供豫商數字文化互動體驗的能力。以豫商文化的服務和需求為牽引,弘揚河南商業傳統文化、建立健全關系豫商文化數字資源。明確數字資源建設的目標、任務、分類體系、建設重點和建設方法,提高資源建設工作的整體水平和資源建設的系統性、針對性、實用性。建立豫商文化需求反饋機制,準確及時了解和掌握豫商文化需求,為豫商文化服務提供目錄,開展“菜單式”和“訂單式”服務。積極探索按需采集資源、按使用量付費建設模式,加強與豫商文化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對接,采取公開招標等方式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數字資源建設。開展豫商文化數字資源精準服務,面向特定人群、特定地區定制推出數字資源產品。(5)豫商文化云共享社會化合作,建立第三方評估。運用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促進豫商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創新商業文化設施管理模式,有條件可探索開展商業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試點。建立豫商文化服務建設采購目錄范圍,運用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入社會力量參與豫商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建設與運營、數字文化資源建設與服務、數字文化服務專用設備與空間共建,探索與商業云平臺、網絡傳播媒體、移動應用合作發展豫商數字文化服務的新型模式。
完善豫商文化云共享服務評價工作機制,增強豫商文化云服務服務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制定群眾滿意度指標,建立健全豫商文化云共享工程服務質量水平的監測體系,建立用戶和企業評價和反饋機制。在云共享工程建成后,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在線實時采集服務大數據等方式跟蹤調查及數據處理,建立客觀的豫商文化服務第三方評價機制,以提升效能。
五、結語
為了研究豫商文化云共享模式,首先對豫商文化資源的現狀進行分析,然后從豫商文化資源分散、豫商文化數字資源匱乏、豫商文化發展缺乏動力三個不同的角度研究制約豫商文化云共享發展的原因,最后完成了豫商文化云共享模式的構建,一是豫商文化云計算平臺構建的基本框架,二是豫商文化云共享模式構建具體措施。云共享可以為豫商文化的發展建立聯動、長效、漸進機制,進而推動河南省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紅紅,張果果.豫商文化的網絡構建模式研究[J].企業導報,2013(9):135-137
[2] 宋淑芬.豫商文化的傳播策略分析[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6):28-31
[3] 路向峰.歷史演進、理論內涵與建構路徑:豫商倫理精神的當代詮釋[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14(6):611-615
[4] 連建功.傳承創新背景下豫商文化資源整合與旅游開發研究[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2014(2):63-68
[5] 巫志南.文化共享工程的云計算應用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