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開
【摘 要】文言文博大精深,魅力無窮,凝聚著中華文化。尤其是選入課本的作品,蘊涵豐富,啟人深思,煥發著生命活力,理應受到學生的喜愛。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使文言文變得像洪水猛獸一樣面目可憎,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文言文教學陷入尷尬的境地。要擺脫困境,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
【關鍵詞】課堂;學生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前一天剛講過的內容,第二天提問學生字詞解釋或句子翻譯,很多學生卻一問三不知。這種時候,身為語文教師,覺得特別納悶:昨天不是一字一句地教過嗎?這么簡單的問題,怎么到現在還是云里霧里弄不清、理不明呢?靜下心來想想,原因在于我們做教師的“好心辦壞事”——逐字逐句地串講翻譯,表面上看,學生好象懂了,但卻是一種被動地接受,學生缺乏自主性、能動性,缺乏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文言文因此就產生厭倦。
課堂永遠是學生的舞臺,我們需要也只有把學生的舞臺歸還給學生,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最終達到傳道授業的目的。因此,必須改變“老師教,學生聽”這種低效率的文言文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
一、少講多讀,以讀促講
古時候,無論是京師的太學,還是鄉野的私塾,在語文教學上都特別強調一個“讀”字。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些流傳千古的名言,總結了古人寶貴的治學經驗,包含著我國古代語文教法的精髓。文言文的語言很講究語氣、語調、語勢、語感,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朗讀,不僅能促進學生學習和鞏固課文中的文言生詞,促進學生學會分析和掌握文言語句,還能促進學生逐步理解和領悟文章的思想內容,最終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要舍得把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如教學《三峽》一文,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配合優美的樂曲,讓學生反復朗讀,邊讀邊體會,學生很快就能領略三峽的美以及課文巧妙的寫法。又如,教《鄒忌諷齊王納諫》時,讓學生認真體會“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吾與徐公孰美?”等人物對話。這樣,學生通過朗讀,就在比較中引發了他們更好地體會文章中的感情。
二、了解需求,有的放矢
我們都知道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在具體的教學實際中,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的發揮并不理想。有的教師滿腦子“我認為”,往往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考慮教學重點、難點,沒有顧及學生的真實需要。所以總會遇到這樣的困惑:明明自己課前做了精心的準備,原以為把重點的字詞講透了,難點也突破了。可事實卻往往不如人愿,精心設計的預案在課堂上成為形式,預設的課堂精彩不曾出現,原以為學生已經掌握的學生卻不懂;而認為難點的學生卻已經掌握,造成師生之間“心靈不暢”。不妨要求學生在講授新課前先預習課文,將不理解的問題寫在卡片上,教師把學生的問題按照字詞、句子、內容、寫法等進行歸類,對于大多數學生不理解的問題,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課前發現學生對“閑人”一詞和“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個句子不大理解。授課時,就將這兩個問題當做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反復討論,教師適時加以點撥,學生很投入,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合作學習,突破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力求讓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展示自我,得到鍛煉,共同提高。教學《出師表》時,先讓學生反復讀,然后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行翻譯、理解課文,明確諸葛亮寫作這篇表的目的,學生在歸納完三條建議后,就有學生提出:諸葛亮在講完三條建議后,為什么還要特別提到“三顧茅廬”和“白帝城托孤”這兩件事?對于這個問題,上課時,讓4人小組結合相關的歷史背景以及聯系諸葛亮的為人思考討論,經過思維的碰撞,學生明確了:諸葛亮在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之后,特別提到“三顧茅廬”和“白帝城托孤”這兩件事,從敘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勞國事,鞠躬盡瘁的一片忠忱,以創業之艱感動后主,并激勵其發憤圖強,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學生的疑惑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得到迎刃而解。
四、提供機會,展示自我
學生都是活生生的個體,初中學生正處在成長階段,愛表現,渴望得到肯定。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當小老師,給更多學生展示與體驗的機會。教《曹劌論戰》的前一天,由科代表指派學生承擔課文的“講授”任務,負責“講課”的同學進行充分的準備。上課時,學生依事先定好的順序走上講臺,把自己準備好的那一部分課文在班上講解,完成“講課”過程。講完后,讓大家對同學的講解予以評論:或肯定其講得好的地方,或指出其錯誤、缺點所在。學生非常感興趣,“備課”、“講課”的積極性也很高。通過揣摩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達到對人物及主題的把握。一部分學生還通過課下資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歷史資料、文學常識。事實證明,讓學生當“小老師”的教學方法一改過去沉悶枯燥的課堂灌輸教學模式,效果非常明顯:課外鉆研課文、做預習的學生多了,課堂積極思考、勇于發問的學生多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學生古文閱讀能力提高明顯。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嘗過學習的歡樂,從未體驗過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而當一位教師真正把文言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時,這不僅是學生的幸運,也是教師的幸運,因為,他們都將從中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因此,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擯棄傳統文言文逐字逐句講解、翻譯的“滿堂灌”做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機械記憶為理解記憶,讓學生愛學、樂學。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
[2]《人民教育》編輯部.新課程優秀教學設計與案例(初中語文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0)
[3]方智范,黃厚江等.《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中華語文網.2012-01-12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觀音山音樂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