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菁
(淮南市教師進修學校,安徽 淮南 232007)
教師職后培訓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校本研修,但由于傳統的教師校本研修主要依托校內各學科教研組開展活動,其內容多重復、形式少創新,難以喚起教師研修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得校本研修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作用受到限制。為了創新培訓方式,突出教師在培訓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培訓效果,教師工作坊這樣一種新的研修模式當前正在各地不斷涌現和發展,并充分地展現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工作坊”屬于外來詞,它與英文“workshop”相對應。“workshop”一般有兩層含義:一是工場、車間、作坊;二是研討會、專題討論會、研習班。[1]本文所使用的“工作坊”一詞,為其中的第二層含義。
教師工作坊一般是在某一區域內,由一名優秀、特級或高級教師主持,多位不同層級教師參與的具有共學、導教、引研性質的學習型組織。[2]其主要目標是通過“種子”教師的引領作用,帶動區域內一定數量的骨干教師參與研修,打造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師學習共同體,為教師搭建一個寬松自然,集參與性、自主性、反思性為一體的合作平臺,以促進區域內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升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工作坊模式運用于教師教育與培訓,一般主要針對微觀類教育問題,或由專家引導、或由主持者組織,在小范圍人群內開展交流和互動。具有探討問題深入、交流互動性極強、參與人員感受深刻等特點,可以就某一教育問題進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動。[3]參與者不僅會對自己過去的經驗重新進行評價,整合自己多方面的知識,而且能夠從眾多同行那里獲得啟示和靈感,有助于隱性知識的獲取與個人實踐知識的習得。
由于工作坊具有主題鮮明、時間緊湊、形式豐富靈活、效果明顯等特點,近年來在各級各類教師培訓中逐漸興起。[4]廣西壯族自治區從2010年開始,先后在網絡上建立了50個特級教師工作坊,通過實體與虛擬相結合的學習平臺,開展合作學習;2010年,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把工作坊形式運用到“國培計劃——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項目”中;2011年,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楊光偉提出,在學科骨干教師培訓中可以運用教學主題工作坊研修模式,來改進和創新校本培訓模式等。
教師工作坊研修主題的合理選擇,直接關系到研修的內容、目標以及研修的最終成效等,在此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兩點:
教師工作坊共學、導教、引研的三重性質,要求坊內教師通過共同學習、交流研討的方式直面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其學習研討的結果對解決教育教學問題有直接的指導價值,并可以此進一步引導教師展開直指教育教學問題的課題研究。這其中的關鍵點是如何從教育教學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將其作為工作坊的主題。
1.從教育教學的“兩難”情境中尋找問題
“兩難”情境在教學中比比皆是,有時甚至貫穿教育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碰到的“兩難”情境通常包括兩種:一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即教師的設想、計劃與實際效果之間存在差距。例如,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體驗,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親歷知識發生的過程,并在互動中不斷生成,教師以此為基點,精心設計教學,但實施下來效果并不明顯,課堂混亂難以掌控,學生成績受到一定的影響。再如,教師都知道要關注全體學生,也知道要顧及學生的個性發展,但在實踐的過程中往往是關注到了個別學生的興趣,規范性、一致性就可能被削弱,就可能妨礙到學生集體。二是價值取向之間的對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家長等在目標之間或價值取向之間存在沖突與對立。例如,教師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一指導思想出發,在教學中常常布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作業,但這種做法卻造成了一些學生跟不上進度,經常伴隨著一種失敗感,甚至導致他們的厭學情緒。再如,教師為了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做出新的嘗試,以改變過去課堂上一味灌輸、傳遞知識的情形,但學生家長卻不認同,覺得教師是在出風頭,擔心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
這種“兩難”的困境,是教師幾乎每天都會遇到的,并且沒有解決問題的現成模式可供借鑒,只能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在研究過程中逐漸找到削弱其阻礙、轉化其限制力量的對策。
2.在具體教育教學場景中捕捉問題
中小學教師與專業研究者一個根本的區別,就在于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學實際的現場,是在現場中感受教育事實、生發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現場是教育問題的原發地,是問題產生的真實土壤,進入教育現場的教師對教育現場所做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有可能滋生大量的待研究的問題。重要的是教師要認識到,自身研究的問題實際上大多并不是來源于對理論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來源于教育實踐場景。可以說,真實的教育實踐場景既是研究進行的主要依托,同時又是發現問題的重要所在,正是教育場景蘊含了大量的甚至是無窮盡的待研究的問題。
教師研修的根本目的是助推教師的專業成長,因此,一般學校所規劃的青年教師培養、骨干教師培養等項目,是研修的重要內容之一。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所面臨的問題是不同的,把工作坊的模式運用于教師培養,其主題必定要與教師專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相關聯。
以“新教師專業實踐知識工作坊”為例,將其設計為起航、合格、提升三個階段,每學年完成一個階段,以保證研修的深度。起航階段重點解決新任教師如何將其職前教育中獲取的公共知識轉化為專業實踐中生成的個人實踐知識的問題。教師工作坊氛圍輕松,有助于這種知識的轉化,有效降低新教師的焦慮,適應困難。合格階段要解決的是:如何使處在基本合格水平的新教師得到穩定與發展。升格階段側重解決新任教師專業實踐適應力與實戰力的提升問題,以便盡快達到嫻熟教師的水平。(具體設計參見表1)
確定教師工作坊主題的渠道和途徑還有很多,限于篇幅,上面介紹的僅僅是在日常工作中操作較為便利和常見的幾種方式。還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提出問題以后,教師工作坊的主持人仍然要進一步明確:在自身的實際工作經驗中,有哪些問題值得花一段時間來進行探索,以工作坊的成員和自身的能力是否可以完成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是否有足夠的可供利用的資源。換句話說,當工作坊處于沒有問題的狀態時,首要任務是通過上述途徑挖掘研究問題,確定研修的主題;當教師發現問題并處于問題包圍之中時,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對各種條件的分析,選擇有價值的主題。

表1 “新教師專業實踐知識工作坊”研修主題
根據不同教師群體的研修目標的差異性、工作坊主題的變化及生成、主持人的專業特長,教師工作坊可采用以下幾種運作方式。
系列跟進式即根據研修目標,將過程劃分為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再設計若干研修主題。每實踐到一個階段就進行反思、總結與交流,然后再進行下一步的跟進。上文中所說到的“新教師專業實踐知識工作坊”再推進即屬于系列跟進式。
有關新教師培養的工作坊主持人可以是新老教師傳幫帶的結對教師,也可以是從新任教師中選擇成長迅速的教壇新秀,他們更能體會到新任教師發展中的困難,可以更好地貼近新任教師,又由于公共知識向個人知識的轉化是螺旋上升的,因而工作坊的活動流程應采取分層次“反饋循環”的方式,以便促進教師個人實踐知識的生成,具體可設計為主題講習、案例分享、問題診療等方式,第一年整體實施,第二年分層進行,重點突破。(參見圖1)
多點代表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做法。聚焦使這些視角、看法和做法在教師頭腦中實現了交叉,即不同的教師從不同的方面解決同一個問題,它促使教師思考自己的實踐工作,并嘗試在實踐工作中進行改變,進而更為深入地反思。
此類工作坊一般應用于學校的課題研究中,在課題的行動研究過程中不斷深入衍生出各種問題,然后用工作坊的形式對各類問題進行研究,并將結果運用于實踐,經歷實踐反思、再研討、再實踐反思的過程,“線性延伸”是其流程的貼切表示(參見圖2)。
圍繞某一個目標,或針對某一具體問題而設計的工作坊屬于短程互助式,它只需要一次活動或幾次活動即可達成目標或解決問題,其內容短小精悍,直接指向教師的具體要求,滿足教師的差異性需求。每個教師在一個學期內,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參加最合適的“工作坊”。
例如,面對教師的心理問題、班級管理中的溝通問題、職業生涯的發展問題等一系列與教師心理成長相關的問題,學校利用心理教師和優秀班主任等教師資源,讓他們擔任主持人的角色,針對教師自身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在班級管理、課堂教學、師生關系等方面的心理需求[5],采用互助工作坊的形式開展短期的校本專項研修。如設計相應的“教師心理減壓工作坊”“教師生涯探索工作坊”“師生溝通藝術工作坊”“班級活動設計工作坊”“教師自我形象設計工作坊”等,圍繞“教師心理成長”這個目標和中心,每個工作坊開展一次或幾次活動,其過程可以形象地稱之為“中心環繞”。

圖1 “反饋循環”式流程圖

圖2 “線性延伸”式流程圖
如前所述,一般學校的校本研修依托于教研組來開展活動,教研組長擔任著各類活動的主持人角色,長期以來,教研組長不堪重負,學校的骨干教師卻難以發揮作用。設置骨干教師工作坊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但學校的優質教師資源畢竟有限,一個工作坊的成員數量又不易過多,所以最好是在校內不同教研組之間由骨干教師就一個主題輪設工作坊,當然學校也可以利用校際之間的骨干教師資源,走出去,請進來,形成輪換流動,以最大程度發揮骨干教師的輻射作用,同時提升骨干教師的綜合能力。
骨干引領式的工作坊運行應注意:一是工作坊的主題模塊與具體內容必須是根據教學專業實踐或解決課堂問題的實際需要制訂的;二是工作坊主持人由骨干教師擔任,可再聘請教研專家、大學教授作為專業指導者;三是工作坊的場所時間不固定,而是根據學校實際和活動需要設定時間和地點。▲
[1][3][4]魯帥.工作坊:班主任專業發展的新路徑[D]:[碩士學位論文].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3.
[2]黃建輝.特級教師工作坊:一種有效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3(3):19-21.
[5]張海寧.心理成長工作坊: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的有效探索[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1(7):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