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創業,無疑是2015年的一個熱詞。今年6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指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這個“雙創”頂層設計文件推出之后,各地開始蓬勃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然而,據一權威媒體最近披露,某地工商部門核查去年新注冊的一批個體營業執照時,發現不少缺少經營場所,有名無實。經仔細了解發現,原來,一些鄉鎮為完成創業指標,借用一些群眾的身份證去登記注冊,絲毫不管事后是否被查實注銷。因此,在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大潮下,更要警惕大眾創業變成“虛假創業”。
在一些地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可能被定指標、下任務,甚至于搞攤派,要求下面在一定時間段內,引導、培育多少個“創業明星”與“創新典型”出來,以便凸顯一段時期某項工作的“政績”。這些年,為求政績,抓工作成了定指標、抓指標,考核下級也成了考核指標是否達標。這種做法極可能在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上演,吹起一股“作假風”與“浮夸風”。
創業、創新再有多么重要,也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急不得、催不得,不能“還沒有學會走路就要開跑”。對地方政府而言,不光制定措施要實事求是,確定目標要實事求是,當地百姓是否真能創業、創新,也要實事求是。若強行“趕鴨子上架”,讓百姓怨聲載道,就可能違背國家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旨在穩增長、擴就業、惠民生的初衷。
即使某些地方暫時或在較長時間內,不能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也不應通過借用群眾身份證去登記注冊個體營業戶等手段,炮制“創業假象”,如此玩弄“數字游戲”,是對上級與群眾的荒唐欺騙。當然,下級單位造假該譴責,上級單位也要反思不切實際定任務、下指標等不科學的做法,創業、創新是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見影的,而是需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如果上面不搞考評、不下硬指標,那么下面誰還愿意去造假?
必須強調的是,各級政府部門在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過程中,只需要在創業創新者起步階段當好“引導員”——宣傳創新創業的國家方針政策及重要意義、制定本地區的創新創業扶持等政策;在發展階段做好“服務員”——給予場地、政策、資金、人才等傾斜支持;在跟進階段當好“督查員”——自查影響或阻礙創新創業的掣肘因素,比如行政不作為等,切記不要越俎代庖、拔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