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兒童對語言有一種天然的期盼與渴望,他們總想用語言表達自己對世界的驚奇,他們總盼望學會沒有聽過的新鮮有趣的話語。學校應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重要場所,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課堂上兒童語言成人化、模式化傾向日益明顯。豐富童言刻不容緩,一線教師應該尊重兒童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善于挖掘兒童語言的多樣和豐富,讓每一個兒童真正體驗語言交流的快樂。
【關鍵詞】童言;個性化;表達方式
【中國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7-0031-02
【作者簡介】朱遜,江蘇省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江蘇連云港,222023),連云港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曾獲市基本功比賽一等獎。
小學教師要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那樣,善于“變成小孩子”,欣賞兒童的童真,尊重兒童的“童言”,保護兒童的“奇思妙想”,理解兒童的“無意過錯”,而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審視兒童,不要把成人的想法強加給他們。如何讓每一個兒童在課堂上敢說、會說,讓他們的個性可以得到充分張揚,是當前小學語文課程改革中亟待解決的新問題。
一、探究豐富童言的模式
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如何提升兒童的言語表達能力,我進行了如下嘗試:
低年級模式:創設情境,激發童趣(可以嘗試以故事、動畫、圖片等來創設情境);品味語句,感悟“童言”(提供簡單的“童學小助手”,可以設計“我來讀一讀”“我來圈一圈”“我來說一說”等形式);學會應用,表達“童言”(可以模仿課文句式說一說、寫一寫)。
中高年級模式:學會質疑,“童言”歸納;細讀文本,感悟“童言”;討論交流,“童言”講述;遷移運用,“童言”表達。以蘇教版四下《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為例:
一、我能行
(一)預習任務
1.能夠讀準課文中生字的讀音。
2.讀熟課文、了解課文的大體內容。
(二)預習內容
1.我會讀。
樟樹、繁衍、稠密、粗壯、周恩來、蓬蓬勃勃
搬家、瞻仰、崇敬、保持、宋慶齡、枯枝敗葉
2.我知道。
課文共分()自然段,描寫了()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和(),以及()的可貴之處。
3.我不解。
通過對課文的預習,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
二、我會學
(一)閱讀任務
1.作者從哪幾方面寫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
2.樟樹的可貴之處是什么?
3.人們為什么總愛在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
(二)學法提示
1.默讀課文,找一找,課文的哪些自然段具體描寫了這兩棵樟樹。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樟樹的?默讀第四自然段,畫出有關的語句。
3.用你喜歡的讀書方式讀第五自然段,體會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寫出它的可貴之處的?用“ ?”
畫出寫別的樹木的句子,用“”畫出寫樟樹的句子。
4.聯系上下文感悟:課文寫的是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樟樹與宋慶齡有什么聯系嗎?為什么人們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
(三)合作交流
三、我應用
查找宋慶齡的有關資料,然后以“我心中的宋奶奶”為題,寫一篇作文。(提示:請先寫好提綱)
二、探尋豐富童言的策略
1.咀嚼文本,感悟童言。
比較閱讀,悟其形式。通過比較閱讀,讀悟“童言”表達形式。如:教學蘇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園子》中的“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我修改為:“蝴蝶有白的、黃的、綠的、金的等顏色,很好看。”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明白:蕭紅當時才四歲,小孩子看東西應該是很簡單的。作者在用兒童的語言,寫兒童經歷的事,不拘形式,多么貼切有趣啊。
內外結合,悟其特點。品讀感悟,用兒童的視角,感悟童言的特點。仍以《我和祖父的園子》的教學為例,圍繞文中“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其中的語言:不說茂盛,而說它“活”了,這就是兒童的語言啊。再引導學生閱讀《呼蘭河傳》片段,體悟蕭紅自然直率、稚拙渾樸的語言風格。
2.思維碰撞,提升童言。
討論交流,張揚個性。為了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心聲,我在教學蘇教版五下《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時,請他們就“如果副官長不向大黑騾子開槍,彭德懷真會向他開槍嗎?”這個問題展開討論,結果學生分別從“彭德懷不會開槍,因為他愛大黑騾子,更愛戰士”和“會開槍,因為彭德懷的話就是命令,而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兩角度展開了精彩的辯論,學生充滿個性的發言,令我不禁為之連連喝彩。事實證明,“辯論”使每位學生都樂意參與,能有效訓練思維與口才,張揚兒童的個性。
才藝展示,提煉童言。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每個學生搭建展示才華的舞臺。以蘇教版五下《秦兵馬俑》一課的教學為例,課堂上,我故意讓大個子的學生表演“將軍俑”,再讓學生評一評,于是,有的學生說:“身材算是魁梧,但是人應該昂首挺胸,將軍可不是膽小鬼!”有的學生說:“我補充一點,表情應該十分自然、毫無畏懼。”……學生的發言令我印象深刻。表演的形式帶領學生創造性地表現自己的想象,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自信養成。
3.因勢利導,呵護童言。
生成童言,因勢利導。有時候學生的回答一出口,教師就會感覺到精心預設的答案是多余的。如:教學蘇教版一下《螞蟻和蟈蟈》中的“小螞蟻怎樣背?”時,我請一位學生上臺演示一下,如果螞蟻搬的糧食很重很重,咋辦?這個學生脫口而出:“可以用拉桿箱。”這生成的話語,體現現在兒童的生活,我沒想到,“你想的辦法真好!怎樣使用拉桿箱,你能邊說邊演示嗎?”
“意外”童言,學會呵護。還是在教學《螞蟻和蟈蟈》時,我引導學生討論交流:“這是一群怎樣的小螞蟻?”突然有一位學生舉手說:“小螞蟻為什么在夏天搬糧食,能在春天搬嗎?”“這個問題說明你愛動腦筋,下課后老師和你一起研究。”我贊揚了他勇于質疑的精神,引起了他愉快的情緒體驗,使其能充滿自信地進行語言表達。
4.適度遷移,運用童言。
學習形式,編寫童謠。在教學蘇教版五下《月光啟蒙》時,我先讓學生讀童謠,感受童謠的語言特點,接著再讓他們打節奏,讀出童謠的情趣與韻味,最后嘗試創作童謠。“小朋友,起得早,陽光鍛煉身體好。先學大雁飛,再學小狗跑,天天鍛煉身體好……”這是其中一位學生的創作內容,在創作中他們感受到了童年的樂趣。
體驗生活,歷練童言。我們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開展一些有針對性而又富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以推動兒童語言的發展。比如:可以讓學生通過采訪當地居民,了解周圍環境的變化情況。這一做法,讓學生在增強環保意識的同時,培養了在真實情景中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
童言課堂的實質是培養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讓每個學生都樂于表達內心的話,學會運用語言,使童言不再“同言”,讓美麗的花骨朵能自然綻放。
【參考文獻】
[1]張宇凌.論蕭紅《呼蘭河傳》中的兒童視角[J].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1).
[2]李宇明,汪國勝.中國兒童語言研究概述[J].語言學通訊,1988(3-4).
注:本文獲2014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