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義
【關鍵詞】智趣;情感;倍數和因數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7-0059-02
情感是人的行為最本質的表現,是人對幸福和快樂的感覺與體驗。情緒和情感都是一種體驗,在情緒狀態中,無意識參與的因素更多;在情感狀態中,有意識體驗的成分更多。課堂教學除了傳授知識這條主線外,還有一條交流情感的主線,教學活動是在知識、情感這兩條主線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下完成的,積極的情感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探究。不久前,聽了特級教師吳汝萍執教的蘇教版五下《倍數和因數》一課,感觸頗深。吳老師十分重視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和互動,整節課學生都置身于“情”場之中。
一、扣人心弦趣激情
今天我們要在這里上一節數學課,我站在大家面前,我們之間便建立了一種什么關系?(師生關系)我暫時成了你們的——老師,你們暫時成了我的——學生。在家里,爸爸和媽媽之間是什么關系?(夫妻關系)爸爸和媽媽之間,誰是誰的誰?(爸爸是媽媽的丈夫,媽媽是爸爸的妻子)
是的,人與人之間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關系,數與數之間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關系。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兩個數之間的一種關系——倍數和因數。
我們已經認識了很多種數,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這些數是什么數?(分數)像0.1、0.2、0.5這些數是什么數?(小數)像1、2、3、4、5這些數是什么數?(自然數)對,它們是自然數,自然數包括0,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倍數和因數是兩個非0自然數之間的一種關系,與分數、小數、0無關,我們請分數、小數、0到一邊休息去。
吳老師借助關鍵句式——“誰是誰的誰”,引導學生明晰人與人之間的某些關系,為后面理解、描述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埋下了伏筆。這樣簡潔、有趣、有效的“前奏”,一上課就扣住了學生的心弦,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接著讓學生回憶學過的數,界定倍數和因數是兩個非0自然數之間的一種關系,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指向了兩個非0自然數。課伊始,趣已生,情滿懷,正可謂“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莎士比亞說:“一個人的感情完全受著喜惡的支配,誰也做不了自己的主。”數學內容雖然不如語文那樣感情色彩豐富,但數學本身蘊含著一些智趣的規律。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知識中的趣味性因素,充分展示數學的內在魅力,使抽象概念形象化、靜態知識動態化,把數學中趣的因子、美的元素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這有助于學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積極探究。
二、引人入勝穩熱情
什么樣的兩個自然數之間存在著倍數和因數的關系呢?先看我們熟悉的兩個自然數(3和12),它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倍數關系?能用一道乘法算式來表示嗎?(3×4=12)這里,4也是非0自然數,也就是說3和12之間存在著整倍數關系。請大家憑感覺猜想一下,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12是3的倍數,3是12的因數)真好,和數學家想到一塊兒去了。現在,請大家在頭腦中想出任意兩個非0自然數,它們之間正好也存在著整倍數關系,然后說說這兩個自然數之間“誰是誰的誰”……大家都說得不錯,說明大家已經初步理解倍數和因數之間的關系了。你還能在6、9、1、2、3、18這6個數中找出兩個數說一說嗎?
根據3的4倍是12,我們知道12是3的倍數,3是12的因數。4和12之間存在著整倍數關系嗎?大家能根據這道算式,把這幾個數之間的關系說清楚嗎?如果用a、b、c表示三個非0自然數,而且a×b=c,那么,a、b、c之間誰是誰的誰?
…………
想一想,在100以內的自然數中,哪個數的因數最少呢?你還能聯想到什么問題?哪個數的因數最多呢?這個數留給大家回家去找,有信心找到嗎?(學生表示肯定)找到后,到班上交流,先看找得對不對,再看因數最多的那個自然數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發揮了什么作用。
吳老師讓學生從他們熟知的兩個自然數的整倍數關系入手,通過有意義的建構,進一步明晰了倍數和因數是兩個非0自然數之間的一種關系,并學會了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在教師的鼓勵與贊揚中,學生始終處于一種探究奧秘的積極狀態,保持著穩定的情感,奏響了一曲引人入勝的“主旋律”,在緊張的、創造性的思辨中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
在教學中,教師要緊隨學生的認知不斷深入,在知識的轉折處精心設計問題情境,使知識碰撞產生思維的火花,在教學的不同階段不斷激起學生的認知內驅力,使學生保持一種緊張且富有創造性的精神狀態,促進其學習更持久、廣泛地進行。
三、余音繞梁善移情
同學們聽說過完美數嗎?完美數就和因數有關。數學家規定,小于這個數的因數叫真因數,猜猜看,等于這個數本身的因數叫什么?(假因數)恭喜你,又和數學家想到一塊兒去了!如果把一個數的所有真因數加起來,正好等于它的假因數,那這個數就是完美數。1+2+3=6說明6就是一個——完美數。4是不是完美數呢?……
大家把掌聲送給6號同學,祝賀你的學號是一個完美數,希望你能成為一個完美的學生。(6號學生開心不已)
大家想不想知道自己的學號是不是一個完美數呢?(驗證后交流,學號是28的學生激動地說自己的學號是完美數)祝賀28號同學。
第一個完美數是6,第二個完美數是28,第三個完美數是——496。如果把6的所有因數都變成幾分之一這樣的分數,然后把這些分數加起來,猜猜看,結果是多少?(2)接著猜,同樣,28的呢?(2)496的呢?(還是2,學生驚詫不已)
你覺得完美數怎么樣?(太神奇了)所以,從古到今,很多數學家都在尋找它、研究它,大家課后可以上網去查一查,看看完美數還有哪些神奇的地方。
現在我們來預測一下自己有沒有當數學家的天分。根據前三個完美數,猜測一下第四個完美數是幾位數,個位是幾。(出示8128,學生一看和自己猜的一摸一樣,激動得手舞足蹈)到目前為止,數學家們只找到了46個完美數,第47個是多少呢?第48個呢?還能找到更多嗎?它們在期待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
數學家都有研究的習慣,而且喜歡從小問題開始研究。課中,我給大家留了一個小問題,還記得是什么嗎?相信大家課后一定能把這個小問題研究出來。
一節課的結尾也是促進學生延伸認知、轉移情感的重要一環。吳老師在課尾介紹了神奇的完美數,學生知道什么是完美數后急著驗證自己的學號是不是完美數,在猜測的過程中見證了完美數的神奇之處,益趣增智,智趣交融。尤其是最后學生猜出了第四個完美數是個四位數、個位是8后,吳老師說:“看來大家真有當數學家的天分!”這樣,學生又一次產生了積極的情感,信心倍增,情趣高漲,探究新知的愿望愈加強烈,使學生在認知發展階段穩定的情感轉移到課外,恰似“終曲”余音繞梁,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肌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用“愛”墊起教育的基石,讓“關注”架設起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以自身的魅力吸引和賞識每一個學生,創設情感交流的智趣活動,營造情感交流的濃烈氛圍,在情智互融的基礎上促使教學聽之入耳、理之達心、知之入腦,最終達到理想的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湖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