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媛
摘要 “國以才治,業以才興”。旅游業要發展,就必須優先開發人才這一資源,行業需要適應時代和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旅游人才。但在這個旅游業迅猛增長的背景下,旅游產業升級、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期,一系列人才開發與培養的問題逐漸成為影響和制約行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和薄弱環節。
關鍵詞 人才 發展現狀 建議
旅游業作為新型的生態、環保、朝陽產業,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轉型、發展方式的轉變優化、人民生活需求的增長拓展,逐步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相比于其他產業,旅游業還因其具有就業容量大、增長快、門檻低、帶動性強,層次豐富、內容多樣、方式靈活等特性,成為了適宜社會廣泛創業的新領域,也是人力資源開發的新領域、新途徑。
一、旅游行業發展現狀
(一)全國旅游業發展現狀
近年中國旅游業正經歷飛速轉型,產業發展得到了國家高度重視,《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中國旅游法》相繼出臺,《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適時提出了新時期旅游業改革發展的方向和任務。中國旅游業已經迎來了發展歷史機遇,我國己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國、第四大入境旅游國。旅游業已成為國民經濟和現代服務業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增加就業和居民收入,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今年7月國家信息中心旅游規劃研究中心課題組發布了旅游產業對GDP直接和綜合貢獻:2013、2014兩年旅游產業對GDP直接貢獻超過7%,旅游產業對GDP綜合貢獻超過10%;旅游產業間接帶動增加值超過15000億元,對GDP增長拉動點數在1%左右,對GDP增長率貢獻超過10%。
(二)武漢旅游業發展現狀
武漢旅游業則圍繞國家旅游中心城市發展戰略和建設具有濱江濱湖特色的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宏偉目標,取得成效: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1.93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949.4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3%和15.35%,分局副省級城市第1位和第2位。旅游業被列為“武漢2049”發展戰略的重要產業和領域,武漢市委、市政府將旅游業列入服務業升級計劃十大板塊之一,《市人民政府關于建設國家旅游中心城市推進全市旅游產業升級的意見》、《市人民政府關于全市旅游產業升級計劃配套政策的通知》適時出臺。武漢市政府以打造城市旅游品牌為核心,以推進資源整合創新、旅游產品創新、產業結構創新、管理體制創新、旅游服務創新為重點,以改善旅游發展環境,扶植旅游企業做大做強,加速關聯產業融合,提升城市國際知名度,增強國際影響力,促進旅游業與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文化事業全面協調發展為指導思想,以打造一批旅游品牌產品、發展一批旅游新業態、壯大一批旅游骨干企業、形成一套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為目標。
二、武漢市旅游人才隊伍建設發展現狀
(一)旅游院校發展迅速,形成穩定人才資源,但人才總量不足、結構分布不均、優秀人才匱乏
目前武漢市擁有旅游普通高等學校31家,其中本科院校13家,高職(專科)院校15家,旅游中等職業學校3家,其中博士研究生在校35人、碩士研究生在校141人、本科在校4956人、專科及職高、中專等在校11622人。相較于2008年底旅游普通高等學校28家,本科院校9家,高職(專科)院校15所,旅游中等職業學校4家,旅游院校發展較迅速,人才教育培養實力較強,人才分布略顯不均。但全市旅游院校在校生不足1.6萬人,遠少于2008年的在校生近3萬人,人才流失率大且不能滿足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需求,供需之間存在較大的缺口。人才總量的不足、優秀人才匱乏、特色不明顯,是制約了武漢旅游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培訓機制逐步健全,形成良好學習氛圍,但交流機制不活、政策資金不足、覆蓋層面略少
據官方統計,近年舉辦行業培訓班500余個,培訓8萬余人,對提高旅游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素質起了積極作用。并且積極開展公益培訓50余次:對全市近萬名導游進行全面的網絡素質培訓;對部分城市圈的旅游企業“送教上門”,進行服務禮儀、銷售管理培訓;對全市新上崗導游人員進行意外傷害救護、消防知識等安全預警培訓;對部分優秀導游人員進行景區實景培訓及手語知識培訓;對星級酒店基層餐廳、客房服務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對行業高層管理人員進行創新管理研修培訓,在行業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但是目前尚未建立旅游人才溝通、交流、提供就業機會等信息的平臺,可用于公益培訓、人才開發與引進、稀缺人才培養的政策與扶植資金依然緊缺,且培訓工作本身所涉及的面不廣、層次不平衡、專業化程度不高。另外行業人員管理相關法律法規、職業標準及規范等仍停留在15年前,還需要各級政府部門進一步加快相關立法建設。
(三)教育網絡初具規模,形成良好溝通渠道,但調研工作滯后、科研水平有限、校企合作
2011年武漢市旅游協會教育分會成立,集聚院校、企業眾多專家學者,希望借助武漢旅游教育資源優勢,充分發揮高校和行業專家智庫作用,將旅游研究成果有效應用于行業管理與企業發展,為旅游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戰略支撐,搭建起“政、產、研”三位一體、良性互動的新型學術平臺。2014年市旅游局發布《關于申報2014年武漢旅游科研項目的通知》,組織廣大專家學者圍繞“武漢旅游跨越式發展”、“武漢旅游從業者現狀”等開展調研、積極建言獻策。但就目前而言,武漢大旅游教育培訓的格局尚未形成,旅游高校與旅游企業、科研機構、旅游培訓機構、政府職能部門相結合的旅游教育網絡體系尚未全面鋪開,直接影響了旅游人才培養效果,制約了人才隊伍發展速度。另外我市尚未形成戰略意義的人才發展規劃,旅游理論研究水平仍跟不上形勢的快速發展與轉變。
三、關于武漢市旅游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
(一)充分重視、編制規劃、建立平臺、優化機制
充分重視人才發展的重要性,貫徹落實國務院“人才強旅、科教興旅”戰略,配合“全國旅游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做好武漢當地的旅游人才現狀調研與深入分析,編制武漢人才引進與培養規劃,構筑旅游人才社會化網絡服務平臺,優化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一是制訂武漢旅游人才引進目錄,明確引進入才類別、范圍、數量;二是制定旅游人才扶持政策,將旅游急需引進的營銷策劃、旅游規劃、景區管理、旅游信息等方面高級人才納入全市9+1高級人才管理序列;三是促進高校旅游專業畢業生在我市就業創業,給予一定優惠政策。
(二)教學改革、校企合作、公益培訓、提升素質
加強引導基于市場需求的旅游學科建設,優化專業設置,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大力發展旅游職業教育。響應國務院號召,加強與高等院校、企業合作,建立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旅游人才教育培訓基地。拓展旅游從業人員社會化培訓機制,建立政府公益培訓、企業崗位培訓和社會職業技能培訓“三位一體”的旅游人力資源素質提升新機制。一是加強對旅游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導游隊伍素質,維護良好的旅游市場秩序;二是有針對性地開展鄉村旅游從業人員、賓館飯店服務員和景區服務人員的崗位培訓,提高綜合服務水平;三是加快引進和培養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旅游人才隊伍,為我市旅游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三)政府扶植、保障權益、穩定隊伍、提升形象
建立旅游人才評價制度,制定武漢旅游人才扶持政策,重點提升和穩定導游隊伍。推動導游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導游評價、誠信公示、用工制度,探索建立導游職級、服務質量與報酬相一致的激勵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輿論,加強對旅游人才,特別是導游形象的正面宣傳,通過技能大賽、爭先評優等方式,評選技能能手、樹立道德典范,加強社會層面宣傳、樹立敬業愛崗形象。一方面鼓勵典型掌握新技能、創造新業績;另一方面鼓勵廣大從業者向典型學習,鉆研技能,立志崗位成才。努力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營造尊重勞動、尊重人才的行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