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昕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無論是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上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我國的城市面貌的變化。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我國的城市規劃的發展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在城市建設中不但增設了很多的基礎性質的設施,來滿足大眾對于公共設施的各種需求;還對城市中的環境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注重對居住環境舒適性的追求,在城市建設當中自然景觀的規劃是必不可少的。環境美學能夠在城市建設規劃當中給人們帶來更高標準的景觀建設,能夠更好的詮釋出大自然給我們所帶來的無窮魅力。同時會給設計帶來更多的靈性,提升設計的價值。
關鍵詞:環境美學;鄭州市;龍子湖;規劃設計;應用
課題項目:此論文是2015年度河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立項課題:“環境美學在河南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應用研究”做的理論研究,課題編號:2015-QN-429,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
在現代城市環境景觀設計的發展進程中,環境美學的融入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的趨勢,在環境美學中崇尚的自然和舒適的理念,能夠為景觀設計注入更多的新鮮的想法,對于城市建設能夠提供更多的靈感。城市建設是以適合人類聚居以及生存、生活為目標的,即以人為本。一切有關城市的規劃、設計和發展都要圍繞這一主題。城市環境規劃與設計的綜合性決定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并且直接影響著該城市的生存與發展?,F在有許多城市為了某種需要,急功近利地進行著五顏六色的“鋪花街”,使人眼花繚亂,毫無城市整體設計可言,更談不上特色和品位。城市環境是提升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因素。下面我們就以鄭州市龍子湖的規劃設計來探討一下環境美學在城市環境規劃設計中應用這一課題。
一、現代城市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人文建設所占比例較低
在現代的城市建設當中,城市住房的開發占據了城市土地的絕大多數的部分,而且政府對于該方面的重視度也相對較高一些,但是在人文建設方面的投入卻不夠足。環境美學重視環境與自然之間的映襯,在現代人們的居住環境當中,還很缺少這一類的規劃設計。在快節奏的生活當中,在混凝土建筑中間,我們需要這類能夠給生活帶來更多希望的建筑。
(二)設計與環境的聯系過于刻意
目前城市規劃的設計已經開始注重與自然之間的聯系,但是這個聯系的方式還是太過于形式化。單純地加入樹木和草地,在公園的四周種上一些花,這就是現代城市規劃設計結構中環境美學的體現。這種表現過于表面化,不能夠將環境美學所表現的精神很好地體現出來。設計出來的作品自然也不能夠向大眾傳達出更深層次的文化和精神內涵,使得城市設計最終淪為了一種華而不實的城市擺設。
(三)環境美學的應用不夠全面
環境美學除了與環境有著很大的聯系之外,還有著很多元化的組成部分。但是在實際的城市規劃設計中這部分卻沒有被有效地利用。應用最為廣泛的就是環保的理念,除此之外環境美學其他的藝術上面的造詣幾乎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這是一種資源的極大的浪費現象,也有悖于當初融入環境美學時候的初衷,在設計上面也會留下很多令人遺憾的部分,也不能夠完全地展示出環境美學的全部價值。
二、環境美學原理在鄭州市龍子湖規劃設計中的作用
(一)城市人文景觀塑造,體現了城市功能的完整性和可持續發展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人文景觀建設能夠很好地體現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和深厚的文化。在城市建設的規劃當中將城市的歷史文化融入到其中,就是一種環境美學運用的過程,在環境美學中強調對于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崇尚的是自然性的元素。從環境美學的角度對城市建設進行規劃,能夠更好地體現出城市的特點,真正地打造出符合城市特點的建筑。其實并不是龐大的工程和炫酷的設計就是一個成功的設計,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環境美學能夠將城市的功能上需求確實地考慮到其中,而且能夠將功能性進行美學上面的處理,能夠更好地體現出設計的藝術性。在鄭州龍子湖的設計當中加入了兒童戲水的區域,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給孩子增添了更多地童年的樂趣。此外龍子湖還規劃建設有29處湖濱公園來供市民進行健身和散步使用。
(二)城市人文景觀塑造,體現了人文特色
生態文明建設不但要體現在整體的外觀上面,對于各種景觀的建設在考慮到其實用性的同時,還要讓人能夠透過現象看到其中所想要表現的人文情懷。鄭州市龍子湖的規劃設計利用環境美學將這種城市文化巧妙地融入到設計當中去,突出體現了鄭州的人文特色。例如在大學的旁邊規劃了大面積的荷田景觀,一方面突顯了夏景的特色和賞荷聞香為主題;另一方面也利用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在教育者周邊大學城中的學生,告訴他們要在學生時代就樹立起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給人以更多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能夠讓現代人感受到地域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展,能夠給人們的心靈帶來更多的治愈,能夠將民族的文化更好地保存下來,將民族的精神繼續發揚光大。從而讓城市文明建設發揮出更大的效應。
(三)城市人文景觀的塑造,體現了悠久的歷史文化
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城市人文景觀的塑造。城市人文景觀要存古求新,既需借鑒國內外各地城市建設的經驗,又要傳承傳統特色文化。筆者認為鄭州市龍子湖美化較有特色,其在居住、學習、工作、游憩以及交通等五大活動的城市規劃設計方面都充分體現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特色,特別符合經濟美觀這一中華民族傳統建筑遵循的特征。鄭州在保持我國古代建筑空間布局尺度比例協調的民族傳統和地方色彩的同時,改建、新建了一些必要的現代建筑群,開辟了新的建筑空間,使城市既充滿智慧和文化氣息,又頗有現代化城市的氣派。在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對面,在河南中醫學院北側的臨湖區域,規劃百草園,突出中醫文化特色,將藥用植物進行景觀栽植;在河南農大西側的濱湖區域則是以蒲田、葦蕩為主體的景觀濕地;在文化沙龍中人們可以盡情的感受歷史文化的博大,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的這所城市。
(四)城市人文景觀的塑造,弘揚了城市的山水名勝
城市人文景觀設計,要與城市中的山水名勝相融合,要高度重視環境設計。鄭州龍子湖的景觀建設就根據這方面的需求,建立起了一個地標性的城市景觀群。鄭州市龍子湖的建設充分地融入了地域特色,諸如城市的大小、政府的經濟能力、以及周邊的自然景觀等,實施了一場 “城鎮美化運動”,集中在鄭州市的大學城建設的基礎之上增設而來許多的景觀建設,保留了周邊原有的自然景觀,加入了精心的人工設計和規劃,為鄭州市的城市景觀建設增加了輝煌的一筆,對于城市建設的內涵給予了更深層次的定義。將自然景觀作為城市景觀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規劃當中高度重視對城市自然景觀的保護和建設。利用自然景觀為城市景觀的多樣性增添了很多新的創意;人工景觀,如包括植物造景、水景、石景、標志性建筑等在內的園林景觀以及包括單體建筑、建筑群、街景等在內的建筑景觀,與自然景觀相映成趣。在塑造城市形象時,合理搭配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使兩者比例協調。
三、環境美學在城市建設中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融入現代化元素
目前我國的城市建設中環境美學的應用主要集中于歷史文化的烘托和自然景觀的體現方面。在未來的發展當中可以嘗試著加入更加多元化的現代化元素,以自然環境作為一個大背景,在設計方面融入年輕一代所關注和喜愛的事物的特點,給設計本身添加更多的活力,讓更多的人體會到城市建設給生活和工作所帶來的美的享受。更多設計元素的融入能夠給環境美學在城市建設的發展中帶來更多的突破。
(二)參考大眾審美需求
環境美學對于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離自己非常遙遠的話題,但其實每個人都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審美,將大眾的審美觀點納入到城市規劃設計當中,融入環境美學的考慮因素當中,這樣的設計更好地反映大眾的審美觀念,能夠引起社會大眾對于建設的共鳴,使得設計會更加有親切感。這樣對于美的認知,能夠讓設計更好的融入到大眾的生活當中去,從而使得建設真正的成為社會的一部分。
(三)凸顯環境保護理念
環境美學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愛護我們所生活的自然環境。在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環境已經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一個焦點,人們也意識到了環境對于我們的重要性。所以在今后的設計當中要凸顯出環境保護的意識,要讓更多的人體會到大自然給人類所帶來的心靈上面的治愈,讓更多的人意識到環境是生活的一部分所在,將環保的管理植入到大眾的日常當中去。
(四)增強教育性意義的體現
在物質文化盛行的今天,大眾對于物質上面的要求開始呈現出了一種攀比化的態勢,使得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其實物質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在生活中值得我們關注的事物核能夠給我們帶來享受的事物還有很多很多。通過環境的規劃建設,通過美感的呈現,可以讓大眾了解到更多樣化的生活的存在,讓人們能夠在浮躁的社會中找到一片心靈上的凈土,來進行心靈上面的凈化。
四、結語
環境美學在鄭州市龍子湖的規劃設計當中起到了很多關鍵性的作用,對于整體的設計來說,增加了許多的美學方面的觀念,讓整體龍子湖的設計更加完美地呈現出來。在現代城市的建設當中環境美學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將設計融入美感和藝術性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未來的發展當中,城市規劃設計要將環境美學融入得更加的完整化。根據這個目標,需要對于現階段的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的總結和分析,然后再提出相應的改進的方案來應對。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環境美學在城市規劃建設中體現出更大的價值,才能夠幫助城市建設更好地發展,才能夠傳遞出更多的文化和精神。
參考文獻:
[1]張學勇,沈體艷,周小虎.城市空間增長邊界形成機制研究[J].規劃師,2012,(03).
[2]張育南.城市軌道交通與城市空間整合發展問題初探[J].華中建筑,2011,(10).
[3]路啟,陳彥美.大城市自行車交通系統發展對策——以天津市為例[J].城市,2011,(09).
[4]王興中.城市生活空間質量觀下的城市規劃理念[J].現代城市研究,2011,(08).
[5]朱軍獻.鄭州城市規劃與空間結構變遷研究(1906-1957)[J].城市規劃,2011,(08).
[6]宋博,趙民.論城市規模與交通擁堵的關聯性及其政策意義[J].城市規劃,2011,(06).
[7]丁一平.城市規劃中的“洛陽模式”及其當代意義[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8]梁盛平.空間再造:公共規劃視角下的空間規劃創新[J].規劃師,2011,(03).
作者單位: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