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對高校計算機的教育越來越被重視,然而高校計算機的相關教育還是不夠全面,還需要進一步優化。本文主要從必要性、所存在的問題和意義三個方面對高校計算機教育的優化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高校;計算機教育;創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TP3-4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Introduction)
隨著社會和計算機領域的不斷發展,計算機已在社會中的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故社會對于計算機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高校計算機專業應用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現階段,素質教育的推廣已經日漸成熟,它要求高校對于計算機的教育不僅僅是熟練掌握計算機的操作技能,還要能夠熟練的運用計算機技術來獲取、識別、加工、傳遞和創造信息,更重要的是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要具有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然而這些素質的提升,不僅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還要求學校給予一定的技術支持,如啟動一定的教育資金對學校的計算機教育軟件及基礎設施進行進一步更新。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很重要,這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高校進一步展開算機的優化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就業率。目前我國高校的計算機教育雖然或多或少有利用到信息技術,但是更多的是將“黑板和粉筆”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授課方式依然是“滿堂灌”,沒有遵循現如今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在教師的教學思想中傳統的教學思想根深蒂固,對于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是一種枯燥的教學,當然也不能稱之為教學。在當今的可持續發展的大環境下,在高校計算機教育的實施中,大部分教師都會忽略能力與知識的結合,忽略了對于計算機教學的信息化設計。
綜合這幾點來看,對于信息的獲取、處理和使用已成為當代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在當今社會,對于計算機技術的掌握已成為我們衡量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指標。在這種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的背景下,實行全面素質教育,更應該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基于可持續發展下的高校計算機教育的優化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是從理論上看,對于高校計算機的教育的優化有利于豐富和完善高校計算機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相關理論,有利于把高校計算機學生培養成有較高的信息素養和豐厚的創新意識的畢業生,這也成為他們以后進入社會一個敲門磚,增加了他們的成功就業的幾率。二是從現實意義來看,通過高校計算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和他們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對于高校推進全面素質教育的長足發展很重要[1]。
2 高校計算機教育所存在的問題(The problems of
college computer education)
現如今,無論是高中還是小學,都已進行了計算機基礎教育,而高校的計算機教育已經不再是零基礎的教授,在高校計算課程設置中分別開設了“計算機文化基礎”“C語言程序設計”“VB語言程序設計”等基礎課程,這對我們的計算機的教育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2.1 所用課本及課程教學體系還較為陳舊,缺乏相應的
專業特色
我們所實施的教育課程對于現階段我國人才的培養目標有一定的差距,這是由于高校對于所選課程的定位不夠仔細準確,對于開設課程的課程效率要求不高,教師之間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此外,學生的學習目標重點不夠明確,學生除了學習一些計算機的基礎知識以及辦公軟件,對于最新的計算機技術知識的掌握不夠,能力更是有待提高。這樣長此下去,會造成學生的課程體系有所脫節,從而造成理論與實際不能充分的結合。
2.2 高校計算機教學模式相對單一
對于高校的教學模式之前已談過,雖然已將“黑板和粉筆”換成投影,但是在課堂上,教師只是利用電腦進行進一步的演示,總體上看教師只是把單一的黑板教學轉移到了PPT上,最終的實質卻沒有任何的改變,這違背了當代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使得學生的主動性以及主動學習的能力被間接地忽視,最終影響了高校計算機教育的教學效果。
2.3 學生自主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弱
就目前而言,雖然在高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設置了上機操作的課程,但是在進行上機操作時更多的是利用電腦進行聊天、打游戲等等與學習無關的東西,這樣不僅束縛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還使得學生的基礎能力得不到進一步的提高,如,打字能力及軟件編輯能力等等。
2.4 對學生的評價還存有一定的錯誤
高校對于計算機教育的考核以及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依然采用試卷以及上機結合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的評價卻不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以及教師真實的教學水平,另外還有部分學校采用無紙化考試系統,但是由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還是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故對于現階段對于計算機課程的教育評價水平不能夠真的體現出高校計算機的教育水平,不能完全展現我國高校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方針及目標,更不能夠讓學生獲取一定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使得他們的創新和自主學習能力有所下降。
此外在高校中,學生所受的教育程度或者是計算機的基礎水平有所差異,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該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依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完善的個性教學,使得課程設置更加的合理。國家教育部還實行了計算機等級考試來衡量學生所具備的計算機水平,使得很多高校把等級考試作為學生順利畢業的硬性指標,然而很多學生通過死記硬背,題海戰還面對等級考試,這樣就很容易忽略計算機的應用技能和創新能力及思維的進一步提高。
3 可持續發展下的高校計算機教育的優化(Optim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computer
education)
在可持續發展下實施對高校計算機教育進行優化,其實質就是對高校的計算機教學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的新三中心原則,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力,這無論是對高校還是對學生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3.1 理論課教學實踐
理論課程的學習不僅僅是豐富學生的理論知識,還能夠為學生創新品質的養成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曾有人說:知識是人類生活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從古代到現代,每一項發明和發現,都離不開生活經驗,而他們均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識經驗上才進一步被創造出來的。
創新意識的形成,不僅僅是知識的重新組合,還是個人思想能力的提高。可以說沒有知識,就沒有創新,由于知識得到了豐富,進而會產生一系列的新的設想,這種新的設想越累越多,創新能力就會越來越強大。所以在進行計算機教學時理論知識應得到同樣的重視。
3.2 實驗課的教學實踐
計算機的教學尤其是在可持續發展下的高校計算機教學更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好的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比如一些網頁的制作、Powerpoint幻燈片制作軟件的使用等。學生通過不斷地上機進行訓練,不僅可以增強對書本知識的認識,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動手能力,故實驗課的教學實踐對于計算機教學的優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高校計算機教學優化的催化劑,是學生增強新能力的關鍵因素[2]。
例如:在計算機教學中最基本的教學科目《計算機應用基礎》,出版社將這個教材分為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在實驗部分側重于計算機軟件的應用,如Word文字處理軟件的使用、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Frontpage網頁制作軟件的應用等。在理論教學中,大多數以系統進行講授,但是對于實驗內容很多老師都不足以重視,大部分是將任務布置下去,讓學生課后進行練習,使得所謂的實驗課缺乏一定的教學設計,最終導致實驗課形同虛設。
教育者是學校教學的主體,它是教與學之間的橋梁,而他們所教授的實驗課程是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與轉化的心臟,故在實驗教學中應認真思考該如何展開有意義的實驗教學,其中包括實驗內容、教學方式方法、師生之間的互動,進而提高教學質量,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使得學生的創新思想的形成[3]。
4 結論(Conclusion)
綜合以上論述來看,實施創新性教育對計算機教育的優化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貫徹創新性科學教育,首先對于可持續發展下的高校計算機教育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從而提出了科學的創新的計算機教育是當下進行高校計算機教育優化的關鍵,之后又從創新性教學的現狀進行剖析,可以看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弊端已經彰顯無遺,使得高校教學不得不構建出新的教學模式——創新性教學,通過對比教學效果,足以證明創新的教學模式是基于可持續發展下高校計算機教育的優化的必要途徑。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盛明慧.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探究式教學模式研究[D].東北
師范大學,2011.
[2] 何克抗.我國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新進展[J].中國電化教育,
2011(1):1-19.
[3] 孔超.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
[D].安徽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
姚紹紅(1974-),女,碩士,講師.研究領域:計算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