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芳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是學生能閱讀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美和生命;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閱讀課上可以做到以下五點,以達到其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郁悶閱讀;教學漫談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的輸出要以“學”的回饋為依據,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活動,充分動用和協調學生的各種心理機制以提高其學習效率。小學生處于學齡初期(7歲到12歲),該年齡期的學生一般說來很樂意并很有興趣去掌握新知識、技能和技巧,他們渴望學會閱讀,他們在認識中的特點,表現在感知上有較強的情感性。有插圖的書,教師的描繪性語言,都能很快引起他們的反應。他們最先識記的并不是最本質的東西,而是對他們產生最深刻印象的東西。隨著學習的深入,他們逐漸形成一些正確的社會情感(如愛國、崇尚勇敢、樂于助人等),并以此來評價作品、評價人生。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注意到這一些是十分有益的。如何遵循著“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閱讀心理程序來發展學生的認識,使之對閱讀材料有較深的理解,這是教師首要研究的問題。因為小學生年齡小,所以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只能按照: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內容、由部分到整體的心理過程來組織教學。
一、營造開放性閱讀教學氛圍
創新欲望是一種發現和探求新知識的心理需求。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創新能力,不僅以其知識和智慧作基礎,而且要與其積極情緒,特別是創新欲望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學生如果對某位老師很親近、很喜歡,對這位老師的課就會感興趣,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好這一學科的知識,在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因此,開放性閱讀首先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氣氛,為學生創設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誘發他們的創新欲望,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放下老師的架子,作為學生的“大朋友”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真摯、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交流思想,事事處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平等對話,給學生創設一種暢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創新。老師可以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誰最聰明?”“誰最棒?”“誰的答案更好?”“誰能把老師問倒了……”“我們一起來學習好嗎?”“小朋友,你認為這句話應該怎樣讀?請你給大家讀一讀行嗎?”“XX同學,大家都很想聽聽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們大家知道你能行!”給學生創設一種心靈愉悅、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堅持自己的見解,敢于與老師、同學討論,從而建立起自主學習的激勵氛圍。在這種激勵性的氛圍中,教師結合教學情境,通過語言鼓勵、神態暗示,動作啟發,情緒感染、角色互換等活動,激勵學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膽質敢于標新立異。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創造能力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二、驅動小學生閱讀需要
閱讀需要是人進行閱讀活動的動力源泉。現代社會信息傳遞頻繁,語文的交際功能日益明顯,所以社會生活需要小學生從小就強化自己的知識、智力與精神素質,這就是外部的驅動力;作為教師,更應該促進小學生閱讀的內部驅動力,使之產生自身的閱讀需要,即進一層的閱讀動機。教師要對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以誘發其閱讀的欲望,剌激他的閱讀興趣,剌激閱讀學習,但這還是一種短期的、易受影響的閱讀動機。教師更重要的是抓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使小學生初步形成理想、求知欲、審美趣味等深層的長遠的閱讀動機,使之發揮更大的動力作用。
三、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1.以聲激趣
梁實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誦》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記得小時候,老師教我讀《古文觀止》,選中一篇古文之后并不立刻開講,而是先行朗誦一遍。……我們細心聆聽,在理解文章的內容之前,已經相當的體會到文章的美妙。”可惜的是至今仍然有這樣一些語文老師,為了課上多講,連課文也不給學生讀,也不讓學生朗讀,使學生失去了感悟的機會。其實,比起泛泛的講析來,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的朗讀,學生要感興趣得多,收獲也大得多。
2.設疑激趣
在學習新課文之前,提出與課文有關的突出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思考,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內在的閱讀興趣的一種有效手段。需要注意的是,設疑不能故弄玄虛,而要切合課文實際和學生實際,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抓住課文的關鍵,學生弄清了問題,不僅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而且領會了課文在對比中塑造人物的寫法。
3.競賽激趣
課堂上適當組織競賽也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新教材要求背誦的篇目較多,為了不加重學生負擔,應盡量當堂背誦。要想提高背誦效率,可以開展競賽,在規定時間內比一比誰背得快記得準。競賽過程中,學生的成就感比無競賽時要強烈,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增強,效率會有很大提高。
4.延伸激趣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目前,由于學生背負著沉重的升學壓力,用于課外閱讀的時間很少,采取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辦法,有助于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達到新課標要求的閱讀量。
四、擴大小學生閱讀數量
此處所稱的數量一是指所讀讀物的數量,二是指閱讀涉及學科的類型數量,亦即指通常所稱的“閱讀量”與“閱讀面”。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我們的社會進入了信息的社會,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們去接收去處理。所以小學生也有必要擴大自己的視野、活躍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課堂教學的同時,有必要進行擴展閱讀,增大自己的閱讀量,擴展自己的閱讀面,盡可能多地擷取信息來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教師則要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閱讀材料,并提示閱讀方法,要充分開辟多種信息源,組織學生進行信息交流,讓學生從中能接觸新觀念,學會獨立思考。
(作者單位:重慶市酉陽縣民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