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的高等院校美術教育體系中,尤其是在國、油、版等繪畫類專業的教育教學課堂實踐中存在著嚴重的模式化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學生在學院里就好似處于一個生產流水線,通過幾道工序、統一的課程而生產出來的某一批型號相同的“產品”。這種現象嚴重阻礙了繪畫專業的創新以及學生的獨立性思維的塑造。繪畫專業的課堂應該就像一個“實驗室”,它在“科學家”的引導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來創作新的作品、開發新的創作手段、建立新的藝術觀念。而將辯論式教學引入高校繪畫專業的課堂實踐教學改革,將會對促進繪畫專業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產生實際作用,從而為改變模式化的教學方法提供一種全新的可能。本文借鑒國外的課堂辯論式教學模式,試圖通過對中國繪畫專業的現狀進行具體分析,致力于探討辯論式教學法對改善學生原創能力不強、獨立性思維較弱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并結合實際應用中學生和老師之間所出現的狀況,提出對應、有效、合理的具體辦法。
【關鍵詞】辯論式教學法;獨立性;高等院校;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繪畫專業
一、中國繪畫專業教育現狀
我國的繪畫專業美術教育目前大多引用的是教師課堂上講解、示范,以及學生臨摹、寫生的程式化教學模式,鮮有創作實踐的內容,更不用說創作過程中的反復討論推敲。這樣的規范程式看起來似乎合理和完整,在高校繪畫專業基礎教學階段有非常好的成效和一定的合理性,技巧熟練而畫面又看似完整的作品在普羅大眾和教學評估人員眼里一般都會受到青睞。但是,當這些繪畫專業的學生進入高年級或離開學校時,一旦面臨參加展覽、獨立創作和論文寫作的時候,這種程式化教學模式的短板就會顯現出來,比如學生缺乏創作能力、呆板程式的畫面效果、無效的意圖傳達等問題。“千人一面”“畢業創作、論文抄襲門”已不是校園里發生的新鮮事,這不僅折射出了繪畫專業中普遍存在的“創作難”危機,同時也是高校繪畫專業教學程式化的真實寫照。究竟是什么扼殺了學生們在青春年少的時期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又是什么讓他們放棄自我個性的表達而選擇隨波逐流?其實根本的原因不是技術的局限,而是程式化的教學所帶來的思想僵化與創造力的缺失。
二、辯論式教學的概況
我們如何通過課堂教學改變繪畫專業學生缺乏自我主動意識,促進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呢?大多數的院校在繪畫專業教學改革上都把開設專業理論課程作為首選,如藝術批判與寫作、藝術史論等課程。這些理論課程的開設是提高繪畫專業學生綜合素養和多方面的知識普及的,必備手段之一,但是,想要真真正正地達到思維活躍、獨立思考、與人溝通,把“辯論式教學法”引入到高校繪畫課堂上來會更加行之有效。
辯論式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以發散性思維和反向提問為特征,由班級或小組為單位圍繞特定的議題展開辯論,在辯論中主動調取和檢驗知識、提高素養和應變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課堂教學中廣泛應用,以英國為例,課堂就像一個簡單的畫廊,有大幅的白墻和良好的照明,專供小組討論用。在每周或兩周一次的小組講評中,輪番對每個同學的作品進行集中討論,教師和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在辯論過程中盡量避免根據個人好惡評判,而是從關注的角度對作品的含義試著解讀,對作品表達的概念、形式等進行分析,進而提出其他的可能性和改進的建議。
三、辯論式教學運用于繪畫專業的優勢
辯論式教學法比較顯著的特點是參與和互動以及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藝術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教的,但是作為觀賞中的體驗是可以傳達和溝通的。通過討論來參與交流與探索會給人內心以愉悅感;同時,只要存在辯論,由于個人的生活經歷的不同,就會產生難以預測的結果,這樣的不確定因素會讓人思維敏捷、腦洞大開,并保持對話題的高度敏感,讓學生感覺自己在辯論里是重要的參與者,就會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存在感。在辯論中發表見解,可以是從學術角度上出發的,也可以只是為了得到自我發泄,這也是辯論法吸引人的地方:辯論式教學法倡導以學生為課堂主體,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語言思維的辯證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洞察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刺激學生創作、學習過程中的動力和自信,學會分析、反思和傾聽,使學生建立個人與知識之間的聯系,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辯論式教學法更有助于教師建立新的課程構架,構建新的課程內涵與特色,營造良好和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教師可以靈活地利用各種場合進行辯論式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辯論的靈活與開放,打破傳統課堂的沉悶。
四、可能遇到的問題及相應的解決辦法
由于辯論式教學法運用于我國教育課堂的時間尚短,多運用于理論課教學,這里有兩個問題比較突出:其一,辯論式教學方法和學生以往的學習方法完全不同,學生會持懷疑態度。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言論占有權威和主導作用,學生的想法得不到尊重,辯論的情緒不高,喪失辯論的真諦和內在價值:其二,假若面對無法掌控和沒有絕對答案的論題,學生無從下手參與辯論,進而教師對辯論法沒有信心。
如若想要解決這兩大問題,好的辯論的必備條件是教師必須在上課之前全盤規劃各個基本環節,比如設計問題、提供資料、啟發思路、給出結論等:教師在辯論式教學上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讓學生在辯論開始之前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提供與當天論題相關的照片、文字材料等;教師設置的論題必須具有辯論價值,并提出上課要求,使學生在知曉辯論內容和辯論目的的前提下再參與討論,這樣才不會使學生由于緊張而出現沉默或冷場;辯論課進行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就所辯論的內容、發言與問答進行相互分析與反思。好的教師是機敏的提問者和傾聽者,適當地提問將會為踴躍辯論提供激情,學生的思路或者語言表達可能會抓不住所要表達的重點,而讓其他參與辯論的學生得不到有效信息而做不出回應的時候,老師應該站出來幫助此學生指出所要表達的意思,幫發言者概括、提煉觀點等,這樣辯論才能夠有效地繼續下去。教師回應學生發言的時候給予必要鼓勵和肯定是學生參與辯論、活躍辯論氛圍的必要手段。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當遇到冷場或者沉默時,我們應該有耐心,一個成功的辯論并不意味著持續不斷地訴說,我們必須正確地看待討論中遇到的沉默或者尷尬,有時進行思考或因知識缺乏而保持暫時的沉默并不意味著不好,相反,在適當的引導下,它可能會使話題變得更加豐富和深入。
五、結語
辯論式教學在繪畫專業上的運用并不是希望讓學生各個都變成只會說不會做的演說家,只是希望變革陳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提高創造力、自主獨立思考能力,學會分析、反思、激發他們的欲望、信息和動力。學生和老師通過對話、各自表達理由和見地來進行辯論,是現代藝術教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必須的能力,但是辯論法教學并非排斥從傳統積累中得出的經驗,也需要遵守一些應該有的基本規則、技巧和掌握實施它的時機。在高校繪畫教學中引入辯論式教學方法,還會出現許多問題,需要教師、學校和學生相互配合,不斷地實驗摸索、進行演練和經驗總結。我們都希望改變呆板教條的重“技”輕“思”的教學模式,我們期待在畫展上看到更多學生的原創作品。
參考文獻:
[1]沈致隆.親歷哈佛——美國藝術教育考察紀行.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2]李天兵.自由與秩序——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繪畫系.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3]杜大愷.清華美術(卷3):藝術教育的當代境遇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4]王柯平.美國藝術教育新臺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5]劉大力.高等藝術教育教學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6]曾繁仁.現代中西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比較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鐘震寰,廣西民族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