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礫
【摘要】隨著教學模式的創新,翻轉課堂成為學科教學中被廣為應用的有效教學模式之一,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提高教學效果。本文結合初中歷史教學實際,對翻轉課堂的實施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初中歷史 ?翻轉課堂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38-02
翻轉課堂是近年來廣為流行的一種有效教學模式,它通過微課等形式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提高了教學效果。以下是本文對初中歷史翻轉課堂教學的幾點探索和認識,僅供參考。
一、課前準備工作
為了保障翻轉課堂的順利有序開展,老師必須要在課前精心制作相關的教學視頻和課件。課件視頻制作的過程中老師要有明確的目標,緊密與教學目標相結合,設計一些問題,通過問題、分組討論等形式進一步實現教學任務。如,在學習《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節課的時候,我們可以在課件中插入《義勇軍進行曲》這首歌曲,讓學生們在聽到《義勇軍進行曲》時會聽出這是國歌,然后教師可以再設計問題:“《義勇軍進行曲》是在哪次會議上被正式確定為國歌的?”然后讓學生去探究這節課的重點內容——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通過這樣的課前準備可以做到有備而來,激活學生思維,給學生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刺激,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自發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發揮學生主體的優勢和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水平,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翻轉課堂實施
1.課堂上展示學習任務
翻轉課堂的開展首先要從學習任務開始。老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目標、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的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任務展示給學生。例如,在學習《偉大的歷史轉折》時,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幅知識樹,表示文化大革命后,中國出現的新情況:徘徊-轉折-推進。然后在知識樹下跳出問題:(1)文化大革命后中國為什么徘徊?(2)中國又是怎樣實現的轉折?(3)最后中國是怎樣推進轉變的?等等。然后讓學生們完成這些學習任務,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也改變了以往一上課就是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局面。
2.學生自主合作完成任務
翻轉課堂在向學生展示了學習任務后,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以主人公的角色參與獲得知識的全過程。當教師給學生發放學習任務后,讓學生根據學習任務主動預習,并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本課的重點知識,對于不懂的問題主動提出疑問,首先在小組內部討論解決,學生們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習任務的難易程度、學習任務的大小等因素組成二人小組或四人小組等,小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分工協作,共同解決學習任務中的部分難題。比如,還是以《偉大的歷史轉折》為例,讓小組合作完成“兩個凡是”的具體內容、“兩個凡是”方針是否正確、理由是什么等,各個小組迅速展開討論,并尋找小組認為正確與否的支撐理由。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辯論現場熱火朝天,激情四射,在激烈的爭論中化解了難點。通過積極參與辯論,既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與運用史實分析問題的能力,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教學效果良好。
3.師生交流并給予學生指導
實際上,翻轉學習并不是單純讓學生們自己學習,在必要時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與引導,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因此,在組織學生學習時,并不是完全摒棄教師的“主導地位”,而是要發揮自身引領者的作用,對學生們在討論交流中出現的問題和難題進行及時的指導,為學生學習指明道路,從而保障學生自主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的有序開展,保障翻轉學習每一個環節的順利開展。
4.師生對學習進行匯報總結
經過了前面思考、探討、點撥等環節后,還要讓各小組的學習成果有個匯報展示,這樣不僅可以展示各小組的學習成果,而且能夠實現小組間的學習交流,達到共同進步提高的目的,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在《偉大的歷史轉折》中,讓小組選出代表把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的內容及意義分別說一下,各個小組通過匯報進一步完善了討論問題的答案。此外,老師對各個小組的匯報情況要給予積極的評價,充分肯定各個小組在探討中付出的努力,從而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保護學生們自信心。
總之,作為初中歷史老師要想通過翻轉課堂實現有效教學,就必須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加強對翻轉課堂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不斷結合歷史教學實踐進行應用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翻轉課堂的優勢,給我們初中歷史有效教學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最終實現高效教學,達到理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躍國,張渝江.透視“翻轉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03)
[2]楊剛,楊文正,陳立.十大“翻轉課堂”精彩案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03)
[3]趙波.對初中歷史課有效教學的策略探究和實踐[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2)
[4]趙瑛欣.新課改下對初中歷史教學模式的研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