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本文與廣大同行分享了筆者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理論分析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理論;實踐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教學思想與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家關于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數學發展的動力不僅要從歷史的角度來考量,更要從數學與人和現實生活的聯系中去尋找”。這充分說明了數學來自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如何把數學教學生活化,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化抽象的數學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其實是源于生活且無處不在的,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現生活的?這就要求教師加強針對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科學研究,在教學實踐中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善于質疑、自主研究,主動尋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探索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的理論依據
1、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和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還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中,“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他的“社會即學校”學說,更是告訴我們:教育源于生活,適應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學更不能脫離生活,脫離生活的教學就失去兒童主動學習的心理基礎。
2、弗賴登塔爾的數學教育理論
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主張“現實的數學”,主張“數學源于現實、寓于現實、用于現實”。他從數學教育的特點出發,提出了“數學現實”、“數學化”、“再創造”等數學教學原則。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來源于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而且每個學生有各自不同的“數學現實”。數學教師的任務之一是幫助學生構造數學現實,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他們的數學現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的實際,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把例題生活化,讓學生易懂易學。通過設計與生活現實密切相關的問題,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系,從而體會到學好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無形當中產生學習數學的動力。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知識的獲得不是一個傳授的過程,而是在學習者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自我建構而來的。也就是說,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即學習者利用現有知識經驗進行推論的智力潛能,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生活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教學就應該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教師的職責就在于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從理論上講,數學來源于生活;從兒童的認知發生和發展規律來看,兒童知識的建構是一種心理與環境協同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聯系生活實際,以生活促進學生的學習。
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實踐的有效措施
1、教學內容生活化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也只有讓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小學數學的學習內容大部分都能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學這些內容時,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原型,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喜歡學習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就會對數學消除畏懼感、神秘感,而產生親近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三角形、圓、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先出示平時見到的紅領巾、扇子、扣子、七巧板、書本等實物,然后通過電腦畫面,抽去實物,留下角、圓、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幾何圖形,讓學生發現這些幾何圖形就藏在我們的周圍,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教學過程生活化
“數學很有用”,它是被千百年來人們的生活實踐所證實了的,這也是數學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去創設生活情景,采擷生活實例,與學生一起走進生活,捕捉數學信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數學融為一體,在不知不覺中掌了知識,在生活實踐中自覺地應用數學知識。例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后,教師布置一個簡易商品店,標上“一只書包20元,一只文具盒6元5角,一塊橡皮5角,一支鉛筆1元五角角,一個削筆器7元3角”。再把學生分組輪流扮演營業員和顧客,進行現場的商品買賣。這樣,學生的學習欲望大增,興趣高漲。在學生對錢數有了感性認識之后,教師再追問:“老師給你20元錢,誰能告訴老師最多可以買哪幾樣商品?”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為教師出謀劃策。這就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了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
3、作業設計生活化
教師可通過設置開放性、實踐性等作業形式,使學生及時將數學知識應用、驗證于日常生活,并將此過程中再次積累的新經驗反復驗證于課堂與生活之間。只有不斷豐富學生的數學生活實踐體驗,才能逐步培養他們的數學應用能力。在作業的設計上,教師要通過對課內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以多種途徑、形式的數學生活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數學經驗,留心發現問題,大膽提出猜想,多方解決問題,促使學生主動應用、驗證數學知識,不斷形成、積累、拓展新的數學生活經驗。
三、結語
有了深入的理論分析,就可以大膽放手實踐。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對教學生活化展開積極的探索和有益的嘗試。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身邊的數學問題,結合所要學的新知,讓學生易于接受。在教學過程方面,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生活提煉數學素材,將它服務于教學新知,提高教學效果。在作業設計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以一些實際應用型的題目讓學生鞏固所學,增強其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