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6月9日,國家發改委表示下放教材和部分服務價格定價權限。下放到省級管理的定價項目包括教材價格,即列入中小學用書目錄的教科書和列入評議公告目錄的教輔材料印張基準價。
我國教材一直實行國家統一定價,其中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統一定價,絕了市場價格波動、壟斷等導致高價暴利的可能性;壞處就是我國各省經濟水平發展不一,統一定價對一些貧困地區來說并不公平。因此,此次將教材定價權下放到省級政府管理,本意應是希望各省在保證教材公益性的同時,制定出適合自己經濟水平的教材定價。但這看起來很美,實施中卻可能遇到各種問題。
首先,依據市場價格,或許就讓教材自主定價變成自主漲價,這是民眾最為擔心的問題。同時按照商業慣例,價格漲上去了,又怎會輕易下降?教材一直是賣方市場,學生們無從選擇,一旦地方政府和書商達成協議,面對漲價,學生和家長將無能為力,總不能因為漲價而棄學吧。再者,各省自主定價就意味著要自行尋找出版商,那么是否會導致出版商打價格戰?最終低價中標卻為保自身利潤而粗制濫造,降低教材質量,比如字體過小、油墨紙張質量差等。
因此,放開了定價權,卻不能放手教材監管。教材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價格的調整不能隨意。國家仍應抓好管控,給出一個合理區間,或針對各省給出指導價格,避免發達地區過度上漲或者貧困地區不降反升等現象發生。否則最終傷的將是教育本身,傷的是我們的孩子和未來。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