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鵬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也是“一個富有哲學探索精神的杰出思想家,同時又是一個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在《論教育》《培養獨立思考的教育》《教育與世界和平》等文章、演說中闡述了自己的教育觀,對現代教育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年是愛因斯坦逝世60周年,也是狹義相對論創立110周年,我們紀念愛因斯坦,重溫他的教育思想,循著古人的道路,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示。正如査有梁先生所言:“愛因斯坦的教育思想,是人類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當深入地研究它、在實踐中豐富它、發展它。”
1936年10月15日,愛因斯坦在“美國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紀念會”上發表了題為《論教育》的演說,明確闡述了他的教育目的論。愛因斯坦明確反對將教育看成知識傳遞的工具,他說,“有時,人們把學校簡單地看作是一種工具,靠它來把最大量的知識傳遞給成長中的一代,但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他認為教育“應當發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質和才能”。因此,他提出,“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在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個問題上,愛因斯坦多次講到,應該把培養和諧發展的人作為教育的首要目標,他認為“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1952年10月5日,應《紐約時報》教育編輯之邀,他發表了《培養獨立思考的教育》一文,明確表達了自己的見解,他寫道:“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
為了培養和諧發展的人,愛因斯坦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方法論,核心是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原則是“少而精”的教育內容,途徑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參與實際的行動。他認為,“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理論基礎,并且學會了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其培訓內容的人來,他一定會更好適應進步和變化”。為此,他提出了“少而精”的教育原則。他說:“由于太多和太雜的學科造成的青年人的過重負擔,大大地危害了這種獨立思考的發展。負擔過重必導致膚淺。”“教育應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愛因斯坦非常重視興趣對學生學業發展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學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啟發并且加強青年人的這些心理力量,我看這該是學校最重要的任務。”他認為要啟發這種創造性的心理能力,“關鍵在于發展孩子對游戲的天真愛好和獲得贊許的天真愿望,并且把孩子引向對于社會很重要的領域”。他鼓勵學生行動,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反對用強制和恐嚇的辦法迫使學生被動學習。他明確指出,“對于學校來說,最壞的事是,主要靠恐嚇、暴力和人為的權威這些辦法來進行工作。這種做法摧殘學生健康的感情、誠實和自信;它制造出來的人是順從的人”。因此,他提出,“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總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他認為小到兒童第一次學寫字,大到大學里寫博士論文,概莫能外。
愛因斯坦特別重視科學技術的教育價值,他是一位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學家,是一位科學的人文主義者。他反對功利主義的價值觀,他反對“向青年人鼓吹那種以習俗意義上的成功作為人生的目標”,提出“看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么”。他對科學技術的人文價值、教育與世界和平和人類福祉等問題發表許多真知灼見。他承認科學的人文價值,一心希望科學造福于人類,他說,“科學的不朽的榮譽,在于它通過對人類心靈的作用,克服了人們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一般公眾對科學研究細節的了解也許只能達到一定的程度,但是至少能標示出這樣一個重大的收獲:相信人類的思維是可靠的,自然規律是普天之下皆準的”。同時,他強調“要使科學造福于人類,而不成為禍害”。1931年2月16日,在對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學生的講話中,愛因斯坦深刻指出,“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他多次表明,“應該喚起青年人認真關心普遍的和平問題”。他認為,“在學校里,歷史課應該用來作為講述人類文明進步的工具,而不是用來灌輸帝國主義勢利和軍事成功的理想”“和在歷史課一樣,在地理課中,應該啟發學生對于不同民族的特性有一種深懷同情的理解”。他說,“道德行為并不意味著僅僅嚴格要求放棄某些生活享受的欲望,而是對全人類更加幸福的命運的善意的關懷”。
時至今日,社會文明和科技進步高度發展,教育世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愛因斯坦的教育思想并不過時,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作為教育工作者,愛因斯坦的論述給了我們諸多啟示。首先,堅持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以促進每位學生和諧發展為宗旨應當成為教育工作者最根本的教育理念;其次,要把獨立思考能力作為學生的核心素養之一來培育,只有獨立思想的個體,才能鑄造一個理性而充滿創造力的世界;再次,深化教育改革,需要優化課程結構,整合課程內容,關注核心素養和學習進階,革新教學方法,變知識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最后,應當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從純粹知識傳授和習題教育的泥淖中走出來,實現科學與人文的融通,知識、能力與人格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寧夏銀川市第九中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