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平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流連于詩中清新自然的意境,更為詩中蘊涵的哲理所深深地折服,其指導我培育出如今很優秀的女兒。
造就優秀的孩子是一項無比偉大的事業。而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向,才會收獲美好的未來。教育孩子我們首先需要建造這樣一個明凈可鑒的“半畝方塘”——一個溫馨、舒適、活潑、自由而且有著良好氛圍的成長空間。
我國古諺有:“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嬰幼兒期是人生熏陶漸染化的開始,人的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性格都是這個階段形成的,古往今來,許多卓有成效的名人,如德國劇作家歌德,以“父子書法家”著稱的王羲之、王獻之,一代文學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在幼年時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們日后成才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嬰幼兒時期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種環境的熏陶,而不是諄諄教誨!利用孩子不需要消耗更多心理能量的無意注意展開的潛意識學習,則是促進孩子認知的重要方法。
從滿月開始,我便每天讀童話給女兒聽,同時根據情景需要模仿大人小孩、男生女生及各種動物的聲音,做各種動作,看著時而嚴肅似思考、時而手舞足蹈似興奮、時而咿咿呀呀似交流的女兒,感覺女兒好像什么都懂。日復一日,有時覺得自己的努力可能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就是在這種執著中,突然有一天女兒抓起一本書,煞有介事地翻找出小狐貍那頁嗯啊咿呀的對我說個不停的時候,我激動得熱淚盈眶,我知道,我之前的努力沒有白費,這更加堅定了我培養女兒的信心!自那一天開始,我更加廣泛地讀書給女兒聽,我更加深信:孩子具有巨大的潛能,培養要趁早,渠成水自來!女兒從小表現出的讀書偏好,語言能力、聲情并茂講故事的特長,以及獲全市幼兒故事大賽一等獎,懷柔區雙語演講比賽一等獎,應該得益于早期的開發培養。
兒童具有巨大的潛能,每天接近2/3的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為了讓孩子適時、適性地成長,家長應采取尊重孩子內在需求的方式,及時調整孩子生活、玩耍的背景空間,通過具體的練習促進孩子的進步和全面發展。2至4歲女兒搭積木、玩芭比的時候,我會選擇播放一些音樂、詩詞、童話、動畫片的錄音帶、CD或VCD作為背景聲,動手游戲和聽覺熏陶相得益彰。每天接送女兒的路上,我會和女兒一起說唱近日聽的兒歌或動畫配音,一路歡歌!這對女兒日后的語言和音樂能力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育心理學認為,孩子在2到4歲是語言的嵌入期,是學習母語的最佳時期,當然也是學習英語的最佳時期。利用家中的“聲音廣播系統”播放比較原汁原味的英語兒歌、英語配音的動畫片(當時比較先進的是《小蜜蜂英語》和《洪恩GOGO》),不要求孩子認真用心的去“鉆研”英語;而是構建孩子英語學習的背景“音樂”,讓孩子在無意注意中形成英語印象,對女兒后來的英語學習起到了“母語式學習”啟蒙的效果。
5歲的時候,女兒對音樂表現出強烈的興趣,開始學電子琴,和女兒一起上課的大哥哥大姐姐不能完成的曲目,女兒都能夠流暢地彈奏。后來在老師的建議下改學鋼琴,鋼琴要求孩子的左右手配合能力,鍛煉孩子左右大腦的協調能力;同時還要準確地識記樂譜;開始的學習很枯燥,需要毅力去堅持;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有助于孩子日后文化課的學習。經過幾年的辛苦,無論是樂理、試唱,還是演奏都有模有樣。在學習中培養了興趣,興趣給了女兒無形的動力,利用課余時間堅持練習,小學畢業時鋼琴達到中央音樂學院9級水平,期間曾獲得市鋼琴比賽少兒組一等獎。去年女兒所在班級代表懷柔一中參加區合唱比賽,女兒身穿一襲白色長裙為班級合唱隊鋼琴伴奏。小時候幾年的堅持,不僅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修養,換來一生的特長,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她優秀的性格!
小學時每天下午兩、三點就放學,課余時間多,小家伙自由支配,經常與小伙伴一起,或去學校對面的青少年活動中心打乒乓球、彈琴,或去匯文書店二樓看書,作為家長我只需要給孩子一個寬松的環境,為女兒辦張活動中心的會員卡、一張書店的閱覽證,讓孩子充分地去和同伴交流、玩耍、自由地成長。
初中時課業漸多,在家時間縮短,我便利用網絡,下載《紅樓夢》《明朝那些事兒》等各種音頻給女兒在路上、在睡前聽。你很難想像,當孩子聽過多遍高中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后,在某個清晨,她會搖頭晃腦地全文背誦這篇古文,并在家中的書架上尋找《古文觀止》,要求理解其中的細節。那簡直就是驚喜!
如今女兒已經長大了,需要志向引導,正如德萊賽在《嘉麗妹妹》中所說的:“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優美,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得堅強、正直”。孟母三遷,有了她正確的引導,才會有一代奇才孟子的雄辯;岳母刺字,有了她的殷切期望,才會有威震胡虜的岳飛;蘇洵立志,有了他的勤學示范,才會有“一門三父子,皆是大文豪”的美談。生命的發展是走向獨立,有了父母堅定的追求、事業心、責任感對孩子的榜樣作用,有了良好的家教,才能讓孩子飛得更高更遠。
所有的辛苦付出,短期內不易察覺成果,但需要我們堅持;關注過程,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要家長堅持不懈地注入“源頭活水”,會在某一時間以爆發的力量彰顯出孩子內在心智的成長。那便是無形化為有形。
人生的任何成功都不能彌補在孩子教育上的失敗。平凡家庭出生成長的平凡的我,即便不能給女兒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但是完全可以通過自我的學習塑造她優秀的性格,即便不能給女兒一個高貴的出身,但完全可以培育她良好的習慣。即便不能用自身的實力送女兒去世界名校,但也完全可以激勵她用自身的努力追求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作者單位:北京市懷柔區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