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浩
摘要 近年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使得社區支持農業(CSA)這種新型農業模式在我國開始興起并發展。CSA擁有多種傳統農業生產銷售模式不可比擬的優點,它對農業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對農業銷售方式的轉型也有一定的啟示意義。然而, CSA模式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了其一定的局限性,如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農產品價格偏高,信任度問題,會員流失,等等。總體而言,CSA模式的未來發展前景令人期待,但也需采取適當措施加以改進。
關鍵詞:社區支持農業;綠色農業;食品安全;農民收入
中圖分類號:S-9;F30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08-274-02
社區支持農業(CSA)最初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瑞士,發展于日本。在如今高度關注食品安全的社會環境中,這種新型的區域農業經濟合作模式開始興起。在生產者直接面對消費者的銷售模式中,一般情況下,消費者多為農場周邊城市居民,他們向農戶提供訂單,農戶根據訂單耕種所需蔬菜、果樹及其他一些作物,兩者之間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農場由所有成員共同負責,承擔農業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和利益。在這種生產經營下,農民不需要擔心因市場價格不穩、天氣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從而能將精力投入到農業生產中,而消費者能食用到純天然的綠色食品,無需再擔心食品安全問題。
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市民對于食物物質方面的要求進一步提升,然而國內的食品安全問題形勢嚴峻,市民對食品的安全性較為擔憂,CSA農場正是基于保證食品安全無公害的承諾上興起。CSA農業模式在歐美地區發展較為成熟,目前已有數千個CSA農場。在我國,CSA模式雖發展較晚但增速較快,現在已出現以北京小毛驢市民農園為代表的CSA農場。
1 CSA的優點
1.1 吸引部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回鄉,解決空心村問題 大部分農村在外務工人員在城中從事的工作較為辛苦且薪水不高,離家又遠,但鑒于農村經濟的落后難以保障家庭的正常生活,他們被迫到城中打工。如今CSA農場帶來的利益較為豐厚,又需要不少的青壯年勞動力和土地,這將吸引部分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緩解農村空心村問題,也有利于農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
1.2 城市與農村互助,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在CSA理念中,農戶從市民中獲得一般為期一年的訂單,按量生產,而CSA農場的核心是市民與農戶共同承擔農業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所以農戶不需要擔心農產品的銷路和收成問題。市民會每年定期接收綠色純天然無公害蔬菜、水果等,消除了對食品安全性的擔憂,這種城鄉互助模式會使雙方受益。通常情況下,由于CSA農場的農產品都是綠色純天然條件下生產,農戶需耗費大量人力財力,所以農產品價格比市場上偏高,這會使農民的收入有一定程度地提高。CSA農場能帶動鄉村旅游、招商引資等周邊產業的發展,這些因素會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提升農民生活質量。
1.3 保障農產品糧食安全和價格平穩 CSA農場的農戶承諾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制劑,最大程度地保障了食品的安全性。訂單式的農業生產量又避免了盲目生產后大量農產品滯銷的現象。以前,農戶種植作物的選擇多依賴于前一季作物的價格和銷量,使得大量農民選擇種植同一作物,出現種植的農產品滯銷浪費,種植面積較小的作物又供不應求,造成農產品市場價格浮動較大。CSA農場按訂單生產的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這一弊端。
1.4 便于農業科技推廣,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如果人工管理農場會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幾乎無法完成設定的產量。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將主動接受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學習農業科技知識并采用機械化方式作業,以求在保質的前提下加快生產速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以滿足需求量。
1.5 對環境無污染,保護土壤的可持續性 綠色、安全、有機的生產原則在保證了農作物食品質量的同時,對環境也起了保護作用。在以往的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為了增加農產品的產量,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藥品,在影響農作物的質量安全的同時,也極大地降低了土壤的自然肥力。而在如今的CSA模式中,農戶的生產過程最大程度地保護了土壤的肥力,改善了農業的生態環境,保障了土地的持續利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 CSA的弊端
盡管CSA與傳統農業生產銷售模式比起來,有許多優勢和創新之處,但其也在發展過程中暴露了一些弊端。
2.1 CSA農場的耕作和管理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生產綠色有機農作物的目標使得農戶在生產過程中嚴禁使用除草劑、殺蟲劑等化學藥品,當作物出現蟲害或雜草旺長時,只能人工去除。雜草和病蟲害的防治需耗費大量的人力,加之人力的處理效率較低,會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及收獲的產量和質量。
2.2 農產品價格偏高,消費者規模較小 雖然CSA模式使得生產者能直接將農產品銷售給消費者,省去了中間商的層層提價,但是由于農產品均是有機食品,種植成本高而產量較低,價格仍比市場上的農產品貴,這就導致了部分人群尤其是收入處于中等偏下地位的人群難以承受有機農產品的價格。為了鞏固農場的流動資本,通常消費者需要預付一定的數額來幫助農場建立發展種植,我國大眾消費心理還不能接受這種預先付款的消費方式,會員的相對匱乏阻礙了CSA農場的推廣發展。
2.3 部分消費者有一定的顧慮,對生產者存在信任度問題 雖然CSA農場模式的理念是消費者與生產者一起承擔農業生產風險,但由于在生產過程中,主要是農戶進行種植生產,不少消費者很少去甚至沒去過農場參與勞作,無法有效監督農戶的生產流程,再加上農業生產過程中病蟲害和天氣的影響,會擔心最終農作物的產量產出[1],且對農產品的質量有一定的質疑。
2.4 消費者不能長期穩定地提供訂單,出現會員流失的情況 據陳衛平等的調查結果,有14%的CSA農場會員表示不再參加社區支持農業,主要原因有蔬菜質量達不到預期、菜品搭配不符合飲食習慣、價格不合理、蔬菜分量不足等原因[2]。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平時缺乏有效的溝通,難以長期維持合作關系,農場會員的大量流失會使農產品經營出現波動,不利于農場的穩定發展。
2.5 對生態環境要求較高,需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近年來化肥、農藥產業的快速發展,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以在省時、省力的條件下增加產量,這種農業污染現已非常嚴重。CSA的消費者多為城市及周邊居民,然而城市附近的生態環境伴隨著城市工業化的發展已出現惡化,難以滿足有機綠色農產品種植的要求,因此完全符合CSA農場要求的土地較少,且在已大量使用過農藥、化肥的土地上耕作,前幾年如不施用化肥,產量將會大幅下降,難以滿足農產品產量需求,增加了CSA農場的經營成本。
3 對策與建議
3.1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和加快認證制度,給予社區支持農業項目資金支持 政府可以在城鎮化進程中,將CSA農場的建立納入城鎮發展建設體系中,借助于農場的發展,吸引部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回村,與農民工回鄉創業相結合[3],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地方政府可整合土地資源,將棄用地、撂荒地重新規劃開發,供建立CSA農場使用,這樣一來既防止了耕地的浪費,也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政府應扶持CSA農場的建立及發展,完善農場的綠色有機認證制度,簡化認證流程,加快認證速度。
3.2 加大CSA農場的宣傳力度,重點突出農產品的綠色有機優勢 當前CSA農業模式在我國雖有一定的發展,但普及率還不高,許多市民和農民都對CSA模式沒有充分的了解,也不知道這種模式的優勢和好處,所以目前要想大面積推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和CSA農場應大力宣傳CSA農業模式,讓更多的人了解CSA,突出農產品的綠色有機特點,吸引更多的會員加入。
3.3 與農業合作社進行合作,依托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優勢發展 隨著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增加城市社區中農產品直銷網點的數量,“農社對接”已取得較大進展。在蔬菜配送過程中,可借助合作社的網絡營銷平臺為消費者提供服務,同時憑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凝聚力和信任度,可吸引合作社社員加入到CSA農場的生產中來[4]。“農社對接”的發展增加了專業合作社的直銷店的數量,為農產品的銷售提供了平臺,CSA農場的產品運輸也可與直銷店進行合作,以更為廉價的運輸成本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
3.4 大力開發農村旅游資源,使CSA農場與之相互促進發展 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旅游現已成為旅游業的一大熱點,農村的整治開發是拉動旅游產業發展的潛在因素,發展農村旅游業是推動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農村旅游業的發展會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來到農村,使他們加深對農業的認識,了解農產品,可為農場增加更多的會員,有利于CSA農場的發展。同時隨著CSA農場的發展,農場的管理人員可開展眾多農業活動吸引市民來到農村體驗農家生活。
4 結語
CSA農業模式在我國起步較晚,但發展較為快速,前景較好,現已成為農業發展模式中重要的一環。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弊端,政府和農戶應借鑒外國CSA農業的發展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創建一種適合我國農業資源條件,同時能夠推動農業發展、推動農村經濟增長、增加農民收入的創新CSA農業模式。
參考文獻
[1] 屈學書,矯麗會.我國社區支持農業(CSA)研究進展[J].廣東農業科學,2013,40(9):214-217.
[2] 陳衛平,黃嬌,劉檬洋,等.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發展現況與前景展望[J].農業展望,2011,7(1):54-58.
[3] 吳天龍,劉同山.“社區支持農業”模式及其在我國的發展[J].商業研究,2014(8):90-94.
[4] 李丹,孫學安.我國社區支持農業(CSA)發展的優勢與瓶頸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10):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