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摘要】閩南鄉土音樂文化是中華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形式獨特,流行于閩南、臺灣和東南亞一帶。而“生于斯,長于斯”的中學生對閩南鄉土音樂學習的現狀如何,通過調查分析,了解學生學習的現狀和能力,進一步依據現狀探究在現行的教育模式下提高學生主體接受區域文化教育的力度,推動閩南音樂進課堂,了解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陶冶學生愛國、愛鄉、愛家的情操。
【關鍵詞】民族音樂;閩南音樂;音樂教學;音樂調查
福建省文化廳在《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中指出:“繼續完善鄉土教材編寫,在學校進行普及型教育。在幼兒園推行閩南童謠和游戲教學;小學開設方言、傳統藝術、傳統技藝課程;初、高中開設閩南民俗、鄉土文化等文化課。”廈門市專門制定《廈門市閩南方言與文化進校園評估標準》。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作為閩南文化的組成部分,我校在音樂教育中嘗試引進了閩南鄉土音樂的教學。
一、調查與分析
為了解閩南鄉土音樂在學生中的知曉現狀,專門研制問卷調查表,分別選取四所中學進行抽樣調查,問卷調查的學校學生群體現狀:市屬中學,省一級達標學校,外地生源占1.5%的中學;區屬中學,省一級達標學校,外地生源占30%的中學;一所普通中學,外地生源占10%的中學;以及一所初中,外地生源占85%的中學。分發450份調查表,收回415份。調查分析結果如下:
(一)對流傳在同安的幾種閩南音樂文化種類的調查分析
通過對問卷的統計分析,發現同安一中、啟悟中學和國祺中學80%以上的學生對歌仔戲、閩南語歌曲是了解的,60%以上的學生對布袋戲知曉。新民中學知曉率低,這與新民中學外來員工子女多有關。國祺中學閩南音樂學生知曉率特別高,這與國祺中學地處丙洲, 丙洲被稱為南音之樂鄉正相關,新民中學調查學生對流傳在蓮花小坪一帶的蓮花褒歌有40%以上的學生能夠知道。這與教師音樂課堂的引導,介紹有關。
(二)學生了解閩南鄉土音樂文化渠道的調查分析
通過問卷統計分析,表明電視媒體是學生了解閩南音樂文化的主要渠道,其次是露天看戲和網絡。在丙洲傳統的露天演戲在民俗節日里還是非常盛行的,所以國祺中學的孩子們除了電視媒體外,露天看戲也是他們了解閩南音樂文化的主要渠道。
(三)對閩南鄉土音樂文化傳承下去的必要性和保護、傳承的建議調查分析
學生都認為有必要傳承閩南鄉土音樂文化,學生普遍熱愛本地區本民族文化。建議中提到在學校開展閩南鄉土音樂文化的講座,多舉辦閩南鄉土音樂文化活動。把閩南鄉土音樂文化融入音樂教材,開辦閩南音樂文化課程。還建議通過傳媒(電視、網絡)、社區的活動進行宣傳,普及相關知識,引導大眾學習參與。
二、啟示與對策
學生對流行較廣的閩南語歌曲和鄉下祭祀盛行的歌仔戲了解也比較熟悉,自己也喜歡,但對答嘴鼓,車鼓弄,南音就不了解也不熟悉。這給我們啟示在普及宣傳時要有全面性,既要重視閩南語歌曲和歌仔戲的普及,又要重視加大瀕臨失傳的答嘴鼓,車鼓弄,南音等的普及宣傳力度。而從學生了解閩南鄉土音樂文化渠道來看,閩南鄉土音樂進課堂是一種符合學生需要和學校實際的好形式,這堅定了我們把閩南鄉土音樂文化融入音樂教材,開發閩南音樂文化課程的信心。
(一)閩南鄉土音樂文化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學校成立閩南鄉土音樂文化社團,社團分小組進行專題研究,具體有歌仔戲、南音、閩南語歌曲、布袋戲、車鼓弄、拍胸舞等專題小組。學生以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對閩南音樂文化進行探究學習,是閩南音樂文化進課堂進校園的有效措施。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社區采訪民間藝人,到廈門中山南音閣欣賞南音表演;正月十五到同安小坪道地村參加蓮花褒歌對山歌活動;到各個社區小巷、廟宇看歌仔戲和木偶戲。社團完成《南音藝術探究》《閩南語歌曲與閩南人的情懷》等五個課題,課題組開展成果展示活動,配合主題講座,把課題研究成果向全校師生進行宣傳、普及和推廣。
(二)閩南鄉土音樂文化進課堂
通過調查分析,學生對閩南鄉土文化進課堂是興趣、期待的。我們選取了學生熟悉的閩南語歌曲、歌仔戲、蓮花褒歌、布袋戲為主要內容,也選取了急需保護的南音、車鼓弄等作為進課堂的素材。內容分成三大類,一類是歌曲類,一類是舞蹈類,一類是歌唱與表演類,共7個專題。 學校開設了《南音》《閩南褒歌》《閩南語歌曲演唱與創作》《歌仔戲》《布袋戲》《答嘴鼓》《拍胸舞》等選修課程。這些課抓住了學生的興趣,抓住閩南鄉土音樂的特點、特色,結合課件、視頻、聽賞、表演等形式,成功地完成了閩南鄉土音樂課的教學。
(三)閩南鄉土音樂文化的創編表演活動
在開展閩南鄉土音樂文化進課堂、閩南鄉土音樂文化社團活動中,除了培養學生欣賞閩南鄉土音樂、會唱閩南鄉土音樂之外,還將閩南鄉土音樂進行創編表演。閩南鄉土音樂有一部分是以舞蹈表演為表現形式的藝術,如拍胸舞等;另外還有一部分是以舞蹈和演唱相結合的表演形式的藝術,如布袋戲、歌仔戲、車鼓弄等;還有另一類是說唱藝術,如答嘴鼓等。在課堂上有機地讓學生結合音樂節拍進行創編表演。如閩南語歌曲串燒學生唱出閩南語韻味,在歌曲中,以動作形象抒發情感。拍胸舞則讓學生展示 “打七響”基本舞蹈動作,并風趣的進行編排表演。在《走進歌仔戲》課堂中,讓學生穿上戲服,明確角色和基本動作,根據角色和劇情邊演邊唱,十分投入。還利用各級各類比賽、如校園藝術節、社團活動進行表演展示。師生編排的閩南民俗舞蹈《貢球》參加廈門市首屆中小學生閩南民俗展演獲二等獎;編排的閩南民俗舞蹈《錢鼓迎春》參加廈門市首屆中學生社團文化節開幕式,獲得廣泛好評。
通過研究性學習、課題活動,從點上帶動一批積極主動的學生對閩南鄉土音樂的深入了解和展示,以這些學生骨干帶動一片,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也為閩南鄉土音樂進課堂奠定基礎,通過進課堂和創編表演活動,使閩南鄉土音樂在學生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高長風主編.新課標解讀與教學案例設計初中體育與健康、藝術、美術、音樂[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福建省文化廳.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M].
[3]許國紅編著.中國傳統音樂概論——民間音樂部分[M].海峽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