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林栽培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技術學科。經濟林栽培學以現代生物學為基礎,主要研究經濟林木的栽培區劃、生長發育、產量品質形成及其內外因關系規律和調控技術等。本文以經濟林栽培學為研究對象,主要從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課程考核方式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五個方面展開探討。希望可以有效地促進經濟林栽培學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經濟林栽培學 課程教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019-02
經濟林栽培學是高等院校林學 、園藝、農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等專業的必修課程。學生通過參與該課程的學習,不僅可以了解國內外經濟林栽培技術的發展動態,也可以學習一些經濟林栽培的知識,熟悉經濟林栽培的基本技術,從而在未來的科研工作以及技術工作中充分運用。在國家強調培養“高素質、強能力、重創新”人才的背景下,高等院校開展經濟林栽培學教學改革探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將從如下五方面就經濟林栽培學教學改革展開探討。
一、改革教學內容,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
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推動了教學內容的改革。在教學過程中,課程內容的不斷更新和新興學科的形成,使學生的學習量不斷增加,所以教師不可能將其全部教授給學生。由此可見,教學計劃的改革顯得刻不容緩。
對于經濟林栽培專業,應該以社會的實際需要和學生的專業知識為前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設定科學的課程計劃。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傳授知識時,要掌握重點,分析重點,不講無關緊要的內容。例如,在森林培育學、森林生態學等課程中講解過種子栽培、樹木生長等知識點,這時在其它課程學習中就應該將這些知識點刪除。
其次,要引導學生養成學習的主動性,更要突出課堂講解的重點。教師應當了解經濟林范疇的國內外發展動態和先進的技術方法,并多和學生展開討論交流。比如,可以就產品的綠色壁壘、健康食品的概念等與學生進行探討。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多了解和學習經濟林栽培知識和有關的實用技術。例如為學生講解病蟲防治、職業修理、苗圃孕育等栽培技術,摒棄過去“紙上談兵”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二、實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改革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經常采用黑板、教材、教室作為教學工具,而教師充當教學的主體。這種枯燥呆板的教學環境,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經濟林栽培學課程在品種識別、苗木培育、苗木栽植、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教學內容實際操作環節要求很高,而如果采用實訓教學法,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理論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的生產背景,實行“教、學、做”三者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接受實訓教學方法后,也開始理解了理論知識和實際生產的聯系,掌握了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例如,經濟林修剪技能的種類繁多、技術難度大、操作要求高等,使得教與學脫軌,如果學生不了解實際的操作,就很難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為了提高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程度,首先,本文選取干性強的核桃樹作為學生學習的對象,講解其定干和骨干枝的萌芽特性和修剪原理等知識點,并在講解過程中為學生演示實際的操作流程,讓學生對其有直觀的了解。其次,在核桃樹的幼苗期、盛開期和枯老期三個階段分別進行修剪演示并仔細講解,讓學生從中體會果樹的不同生長階段其修剪方法有何異同,并思考其修剪的不同目的和修剪的原因。學生在學習這些理論知識和觀察教師演示,以及自己動手實訓后,掌握了知識要領,也提高了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從2次實訓過程中帶著輕松的心理,習得了修剪的原理和要點,并學會了自己動手進行修剪操作;他們對學習的厭倦感逐漸消失,轉而對學習知識充滿了挑戰和樂趣。
三、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在“經濟林栽培學”的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多媒體手段來進行良好的輔助教學,吸收其中有益的教學方法來完善傳統教學中的不當之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兩者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講授知識,采用黑板和多媒體課件等優勢互補的教學模式與學生進行交流,講解知識重點。對于一些課程中的原理、方法等難點重點,則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進行輔助教學。例如,在講解樹木的播種、嫁接、栽培等原理和操作流程時,可以使用播放flash演示動畫更好地展示給學生;還可以建立學習小組,拍攝實際的林木生長和生存特性,將植物的生活習性和枝干器官等生動的記錄下來。學生在通過拍攝視頻,或者制作課件的過程中,逐漸了解了苗木栽培的知識,也進一步掌握了林木管理的新技術、新方法,更豐富了大家可用的課件內容。
實踐證明,通過搜集和制作多媒體課件,可以將無形的、靜態的、抽象的事物或者知識點變得有形、動態、具體。利用多媒體圖片、文字、聲音等相結合的方式,使得講解的知識更加生動、真實。學生在學習時可以發揮多個感官的作用,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直觀和深刻。由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手段作為輔助手段,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學的質量。
四、改革課程考核評價方法
改革課程考核評價方法對推動教學質量的改善具有重大的作用。只有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等進行全方位的考核,才能全面、客觀地衡量一個學生的素質水平。所以在實際的課程考核過程中,可以將理論和實踐技能兩方面相結合來考核學生的能力。以學生的實踐技能為前提進行考核,如果考核結果不合格,則不讓其參加理論考核。只有當學生理論考核和實踐節能考核兩個方面都合格時,才獲得對應的學分。
五、加大“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要想提升實踐教學的效果,就應當加大"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更要加強對教師的實踐指導。教學環節的重點在于教師本身,只有先加強教師自身的實踐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所以要加強對教師“雙師型”隊伍的建設。近幾年的教學改革中,已經逐漸重視對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采取鼓勵措施,鼓勵教師到企業生產基層中進行鍛煉,了解實際項目與實踐技能,努力培養“雙師型”教師。另外,也可以提供學生頂崗實習的機會,并讓企業專員進行適當指導,再對其考核,以期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參考文獻:
[1]趙桂玲,劉常富,陸秀君,董勝君. “經濟林栽培學”課程教學模式初探[J]. 中國林業教育,2010,04:56-59.
[2]張慶華. 經濟林栽培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 經濟林研究,1983,00:114-115.
[3]胡芳名,李克瑞,何方. 齊心協力編好新教材——編寫《經濟林栽培學》的體會[J]. 經濟林研究,1984,02:95-97+112.
作者簡介:
張興國(1959年8月-),男,漢族,大學本科學歷,林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土壤肥料、森林培育、經濟林栽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