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亞軍
摘 要: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最重要的內在組成就是“問題”,多樣化的解決問題方法有助于學生發展其數學思維,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基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研究
小學數學教學是一項重要的工作,而培養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決數學問題則是重中之重。但是,我們不得不看到的是,小學數學解決問題多樣化的研究卻相當匱乏,與實際需求形成了明顯的矛盾[1]。本文將對小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研究進行探討分析,以期為數學課程的教學提出一些對策和建議。
1.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深刻含義
不同的學生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其思考問題的角度也必然不同。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上,老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不同想法,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提倡多樣化的解題方法[2]。小學數學老師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啟蒙老師,需要認真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并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時刻關注最新的研究進展。此外,小學數學老師還要努力學習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從而更好地在教學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例如,當老師在課堂上問:“把一個完整的圓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嗎?”此時,學生必然會展開討論,而爭論主要分為兩個陣營,一個陣營認為“是”,另一個陣營則認為“不是”。此時,老師無需直接判斷哪個陣營是正確的,反而可以分別選幾名代表發言。其中,認為正確的同學可能會把一個圓形的紙片對折,問大家:“這是不是把圓形分成了兩份?”大家說是;然后他又舉起那個半圓說:“那這是不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大家又說是。而認為不是的同學可能會隨意扯下圓的一部分,問支持方:“這是不是圓的一部分?”支持方說:“是。”接著,反對方問:“那這是圓的二分之一嗎?”支持方的同學不說話了。這個時候,老師可以加以總結說:“只有說把一個圓平均分成兩份,
每一份才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這樣,既從不同方面讓學生認識到了自己思維的不足之處,還增加了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
2.小學數學解題方法的研究
小學數學的解題方法大多需要相對應的程序和公式,但一個數學問題的解決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找到答案。例如,學生在學習兩位數的加法時,對于“38+25=63”這個問題,既可以先拆兩個數,湊成整十,即“30+20=50”,然后算個位數“8+5=13”,最后“50+13=63”;也可以只拆一個數,如“38+20=58”,然后“58+5=63”。多樣化的解題方法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找到對應的規律,進而找出更靈活的方法,還能促進一些學生的突發奇想,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愛上學習。
3.聯系生活實際,多樣化解決數學問題
知識來源于生活。小學數學更是和實際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老師在培養學生多樣化解題思路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例如,在解決“開家長會時,每張長凳最多坐5個人,那么33位家長至少需要準備幾張長凳”這個問題時,可能有的學生會借助工具,用小紙條代表長凳,用圓片代表家長,在實際操作中得出至少需要7張長凳的結論;有的同學會通過計算33÷5,判斷應至少準備7張長凳;還有的同學則用乘法,5×7=35,35>33,此時能滿足條件,而5×6=30,30<
33,6張長凳不夠33個家長坐,因此至少需要準備7張長凳。又如,在計算“7.32÷4=1.83”時,除了運用小數的知識,還可以按照“7元÷4=1元(余3元),33角÷4=8角(余1角),12分÷4=3分,1元+8角+3分=1元8角3分=1.83元”,所以“7.32÷4=1.83”,每種方法都不相同,但都正確地解決了老師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老師可以讓同學們互相評價方法的優點和缺點,評價哪種方法更簡便省時,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自我反思、自我認識和自我判斷。既能對知識再次運用,又對自己的能力和方法進行了全面總結,對學生的學習狀態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其實是一門與實際生活結合非常緊密的學科,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研究對于整個數學的教學意義深遠。而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鼓勵,特別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對老師的鼓勵渴望更甚。也正是因為如此,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就變得更為重要。廣大的小學數學老師需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將數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生活的過程中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 權.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研究[J].新課程學習(上), 2014(05).
[2]郝義龍.關于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探究[J].才智,2014(09).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