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艷
摘要 做好食用菌實踐教學是關系到食用菌人才培養的關鍵問題,針對當前高等農業院校的實際教學情況和效果,就食用菌實踐教學的利弊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以期為高質量食用菌人才的培養和輸出提供新的思考。
關鍵詞:食用菌;高等農業院校;實踐教學;輸出
中圖分類號: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08-346-02
高等農業院校是培養農業技術人才的搖籃,食用菌產業繼糧、棉、油、果、菜之后已經躍居農業發展的第六的位置[1],發展態勢迅猛,對人才需求也與日俱增。食用菌學課程主要面向農學、園藝、生物技術等專業,為必修課程[2],目的在于培養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微生物、農業技術的應用水平,但目前受實踐教學課時短[3]、內容多、不引起重視等因素影響,食用菌教學效果難以令人滿意。隨著行業的變革,技術尤顯重要,而掌握技術關鍵在于人材的培養[4],對新型復合人才素質、教學質量的提高已刻不容緩,以下將從高等農業院校食用菌實踐教學的利與弊進行反思,并提出建議。
1 食用菌實踐教學的優點
1.1 節約傳統理論教學的時間,顯著提高教學效果 食用菌課程普遍課時較少,教師往往把有限的課時放在理論教學上,而食用菌恰恰為一門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涉及范圍很廣,單純的課堂教學不能滿足現實教學的需要。因此,任課教師抽出一定比重課時安排在實踐教學上,就可極大的節約時間,將理論通過實踐教學基地的生產設備和種植工藝加以鞏固,加深整個流程在學生腦中的印象,充分體現實踐教學的感染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2 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難度更小 實踐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實踐中再現課堂上的知識結構,彌補理論知識點傳授不全的缺點,達到與之有效結合、補充的效果。另外,在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中,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和時間很少,而實踐教學時教師可以手把手的指導學生,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夯實所學的知識。
1.3 有助于交流互動,掌控學生的學習動態 在傳統課堂的理論教學中,教師是主體,耳提面命的講授,只能讓學生被動獲取知識,師生間缺少有效的互動過程,而實踐教學教師可使學生充分的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動手,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教師可更清楚的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
2 食用菌實踐教學的缺點
2.1 受硬件設施等條件的限制 高等農業院校自身硬件條件差異導致了實踐教學質量完全不同,同大田栽培和園藝設施相比,食用菌對設施要求更高,在學生實踐時需有原料處理設備(粉碎機)、制袋(裝袋機、裝瓶機、攪拌機)、滅菌(滅菌器、高壓鍋爐)、接種(無菌工作間、接種室)、培養(空調、加濕器)、出菇(塑料大棚、日光溫室、人工智能室)等配套設施,而這些恰恰是一些院校的薄弱環節,將影響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也很難掌握食用菌的操作技術、生產出高品質的食用菌產品。因此,單純熟悉食用菌教學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多增加對實踐教學設施的投入,健全各工藝的實際操作環節和配套設施必不可少,實踐教學不是走馬觀花的觀望,而是一個踏踏實實的去做事、去理解、去感知的艱辛歷程。
2.2 實踐教學授課過于集中,學生短時間內化困難 實踐教學是將食用菌工藝中的備料、攪拌、滅菌、接種、培菌、出菇、采摘、保藏等基本操作填充到理論教學去,使教學內容更加詳實的過程,現在任課教師只安排短暫的幾堂課抽象的講解龐大菌物學的一部分,學生想跟上教學進度是相當困難的,學生還未及時內化吸收,教師就已經進入新的環節,這樣囫圇吞棗的學習模式給學生思考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對知識掌控更是不利。
2.3 忽視了傳統理論教學的重要性 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仍是知識傳授的主流,實踐教學僅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手段,教師授課期間如果長時間將生產基地和實踐基地作為教學的主戰場,學生會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在精神上出現懈怠、溜號,影響學習效果。同時,只有實踐而無理論做指導,學生容易陷入“瞎干、蠻干”的誤區,所以實踐教學固然重要,但卻替代不了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
2.4 教師水平有待提高 食用菌實踐教學課程的建立,對師資有著很高的要求,需要任課教師有理學微生物的純培養、無菌操作、滅菌、顯微鏡操作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同時還要具備農業領域園藝及農學的設施栽培、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的經驗,甚至對設備、基建、機械的相關知識也要通曉,單純按照教材的內容照本宣科,根本滿足不了實際教學的需要。此外,我國的食用菌產業起步雖早,但食用菌專業、食用菌課程的開設卻相對較晚,據了解現今只有吉林農業大學有獨立的食用菌本、專科專業[5],有研究生教育方向的高校也屈指可數,既有經驗又有理論的人才非常緊缺,而現在供職的講授食用菌課程的大部分教師是相關專業轉行或為應付課程開設而臨時頂替的師資隊伍,在一定程度上也無法保證食用菌教學的實際要求。
3 完善實踐教學的建議
高等農業院校食用菌實踐教學有利也有弊,教師該如何正確理解食用菌實踐教學,建議從以下幾點進行。
3.1 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合理分配教學比重 在滿足硬件支撐的前提下,只有配合理論教學,才可改變當前食用菌教學質量偏低的現狀。同時,教師必須結合食用菌學科的特點因材施教,依據學生的學習和理解情況適當安排理論教學比重,從教學效果等多方面考慮,有針對性的去優化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
3.2 傳授內容適量,使學生邊學理論邊實踐 同傳統課堂教學相比,食用菌的實踐教學會把理論的知識點淋漓盡致的應用到生產實踐中,任課教師應力求使學生的思維與自己講授的節奏相匹配,適量、放緩的按照理論教學的進度去進行,使學生邊學理論邊動手實踐,達到極佳的效果。
3.3 細化學習內容,使學生對各生產過程有深刻理解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并細化學習內容。在實踐教學中,可通過使學生觀察不同品種食用菌的外部形態、生物學特性、菌絲與雜菌菌絲的區別、抗逆性強菌株的鑒定等特性,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探究知識的能力。
3.4 更大程度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讓學生充分的認識到食用菌營養價值、觀賞價值和保健功效,通過教師講授和演示操作、通過開設興趣小組、科研小組的方式吸引學生的興趣,還要讓學生多做實驗,完成食用菌制種、栽培、加工等現實活動,讓學生親口品嘗到自己種的香菇、雞腿菇等蘑菇的味道,通過這種途徑更加喚起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高。
3.5 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建設 引入高層次的食用菌新型人才,加強完善高等農業院校的教學軟實力和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加大與有實力的食用菌生產企業的合作力度,聘用經驗豐富的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實踐教學的授課教師和課程顧問,在一定程度上擺脫理論和實踐相脫鉤、培養出的人才不適合行業需求的弊端。
4 結語
通過對高等農業院校食用菌實踐教學的利弊分析,并針對此情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食用菌的實踐教學是高等農業院校食用菌課程的重要組成,雖然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但具有理論教學無法替代的作用,但現實的教學活動,絕不能動搖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的主體地位。同時,要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達到改善食用菌教學的目的,以期使相關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掌握一門非常實用的技術以適應新時代對食用菌人才培養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冀宏,趙黎明.高校食用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教學改革[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8,10(3):288-289.
[2] 羅國濤.食用菌教學與實踐的探討[J].凱里學院學報,2009,27(6):56-57.
[3] 孫勇.食用菌學教學改革探討[J].現代教育,2011(18):194-195.
[4] 劉衛今,劉勝貴.食用菌“教學-研究-技術開發”一體化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懷化師專學報,1998,17(2):88-89.
[5] 雞宏,楊東霞,趙黎明.適應產業發展,培養食用菌高等專業技術人才[J].食用菌,2008(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