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家輝
摘要:本文從分析農民工培訓現狀入手,討論農民工培訓中存在的重難點問題,并從政策導向、教學目標、企業聯合三方面提出了中職學校做好農民工培訓的相關策略,以期找出建設農民工培訓體系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中職學校;農民工;培訓;策略
【分類號】D412.6
農民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工作主體,他們的技術水平與個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這一行業的發展前景。在逐步推進產業改革的當下,勞動密集型產業正逐步被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所取代,這對農民工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做好農民工的培訓工作,實現他們勞動能力和專業水平的提升,是中職學校開展相關培訓時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農民工培訓的現狀
民工潮、民工荒、留守兒童等近幾年頻繁出現于公眾視野的關鍵詞莫不與農民工這個“新生”群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更多人口從土地勞動中解脫出來,進入城市,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一員。而國家相關機構出臺的農民工培訓規劃則給這些走進工業生產,融入城市生活的原農民提供了獲得更好就業機會的可能。
然而,由于農民工數量的急劇增加與相關培訓教育的發展過緩,農民工培訓還處于發展起步階段,未能收獲有關部門的預期成果。以中職學校為平臺的農民工培訓,由于無法滿足相關行業的人員技術需要,且不適用于文化水平偏低,學習興趣不強的農民群體。簡單來說,農民工培訓的基本現狀是由教育機構、教育方法不完善、社會相關政策不足、農民自身學習意識不夠等多方面因素綜合造成的。對多數農民工來說,參與培訓學習并不能改變他們投身的生產行業,也無法幫助他們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對一些年齡偏大的農民工來說,學習本身的難度也使得他們無意參與。
此外,農民工培涉及教育、農業、工業、城鄉管理等多個部門,是一項綜合性強的整體性工作。是以相關中職學校在開展農民工培訓時,必須征得各個部門的共同許可,而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涉及范圍大,各項政策分工不清、權責不明,人員調動范圍廣等問題,很難實現培訓體系的規模化和條理化。這種情況下,中職學校很難在培訓過程中獲得實際性的幫扶指揮,也很難在發生突發事件時進行及時妥善的處理。換言之,培訓體系與機制的不完善使這項本就復雜的工作變得更加困難,在培訓進行過程中出現的教學、設施、政策、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都限制了中職農民工培訓領域的良性發展。
中職學校做好農民工培訓的策略
針對農民工的培訓是一項符合市場發展需要的長期課題,有關學校需要在相關政策的指揮下建立起完善的教學和管理體系,從農民工自身的特點出發,開展貼近生產實際的能力培訓教學。
2.1明確教學目標,結合農民工實際情況開展培訓
開展農民工培訓的中職院校大體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是各級各類的農業技術培訓中心,其二則是工業企業上崗技術培訓學校。對于前者來說,農民工培訓的開展是以傳統的農業生產經驗為依托,以服務農業生產為目標進行的。它將經驗型的相關內容轉化為科學理論的應用指導,從而使農民以科學為農業生產的指導,以科學方法提高農作物生產水平。對于后者,培訓的目的則是豐富農民工的個人能力,使他們在種地外擁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從而方便他們在城市中尋找工作,打工賺錢。
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中職學校的培訓課程要以生產實際為出發點,將理論課程放在實踐當中進行,避免出現針對普通學生那樣的應試型教學。此時,負責培訓的老師應改變傳統授課模式,不斷豐富辦學經驗與師資水平,將能力培養提升到較高水平上來。通過對當地工廠的實地走訪或參觀一些雇傭農民工較多的企業,切實了解相關企業對農民工素質的具體要求和用人需要,對授課目標和授課內容進行針對性的調整,以此實現培訓的現實性。
與此同時,培訓內容還必須考慮到農民工的文化水平和工作經歷。近些年,不少初中、高中畢業生從農村走出來,加入了農民工大潮。相較于年齡稍長秀兒農民工,他們的學習能力與個人文化基礎更好,更容易通過培訓獲得新的技術能力,進而成為市場上亟需的技術型人才。而對于那些年齡偏大的農民工群體,進行授課時必須考慮到他們的學習能力與接受速度,將授課進度調整到合理的速度上,通過他們更熟悉、更容易接受的方法開展培訓。此時還可以充分發揮這群人吃苦耐勞、工作經驗豐富的特點,用大量實踐型教學取代理論知識傳授,進而實現教學難度的降低。
2.2深入了解相關政策,與政府有關部門開展合作教學
農民工培訓是國家相關政策的具體要求,也是解決工業領域勞動力不足現象的有效手段。從實際情況上看,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城市對農民工的需求量更大,每年南下謀生的農民工也在不斷增多,所以有關地區的職業培訓機構應重點加強相關教育體系的建設,通過與當地政府部門合作來完成農民工的接收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為農民工提供就業服務是政府亟需解決的問題,而中職培訓正是為解決這類問題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開展培訓的中職學校應先到相關部門進行審批和學習,確保能深入了解農民工培訓的有關規定,使培訓工作與政策實現緊密結合。其次,中職院校培訓經驗的積累需要與有關部門進行及時分享和反饋,這樣能幫助政府制定更具針對性的就業幫扶政策,進而幫助農民工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第三,根據政策內容,相關部門應對開展農民工培訓的中職院校進行一定的資金技術支持,從而確保農民工不會因為培訓費用過高而放棄接受教育,進而努力實現農民工上崗前的技術水平提高和專業教育普及。
2.3與企業建立合作機制,調動農民工參與積極性
從目的上來說,開展農民工培訓就是為了向企業輸送更多的勞動力人才,并努力提升勞動力的個人素質和技術水平。當下,勞動密集型產業已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目標,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生產是企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提供農民工素質的原因之一。由于不同行業對農民工專業技術的要求不同,經常會發生農民工在接受培訓之后依然無法滿足企業具體需要的現象。此時,可以通過建立中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固定合作,向企業輸送滿足他們生產需要的“技術型”農民工,讓接受培訓的農民工擁有可去之處,進而提升他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此外,將企業與中職院校聯系在一起,也能起到敦促校方提高培訓質量與培訓水平,加強生產操作技能培訓等方面練習的作用。換言之,通過新形勢下的“包分配”,農民工培訓變得更具針對性和技術含量,進而使中職學校開展的農民工培訓“含金量”更高。這種對口式的人員培訓保證了中職院校內相關課程開設的穩定性,方便了培訓產業鏈的形成,使針對農民工的培訓真正走上體系化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陳小青,吳潔.農民工培訓的意義及培訓機制的完善[J].農業考古,2009(3):309-311
[2]佳鳴.農民工培訓應建立長效機制[N].農民日報(網絡版).2004-07-22
[3]蘭成瓊.匡平.高職院校應積極參與農民工培訓.現代企業,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