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小貝
摘要:現代高職教育強調“工學結合”培養模式,高職學生在校期間至少有半年時間在企業實習,實習傷害事故經常發生。現有實習傷害救濟模式主要有侵權救濟模式、約定救濟模式、工傷救濟模式和商業保險救濟模式。這些實習傷害救濟模式存在一定的問題。為更好地維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應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商業保險作為有效補充,學校就業中心應設立協調保障機構。同時,還需提高社會各界對學生頂崗實習的重視程度,加強頂崗實習學生權益保障的宣傳力度。
關鍵詞:高職學生;實習傷害;法律救濟
【中圖分類號】D923;D922.5
一、現有實習傷害救濟模式
(一)侵權救濟模式
侵權救濟模式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由于實習學生身份的尷尬,發生事故后,多根據《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相關規定以過錯責任歸責原則,根據造成傷害的過錯程度,由侵權方承擔賠償責任。
(二)約定救濟模式
所謂約定救濟模式,是指在學生到企業實習時,由學校、實習單位和實習學生共同簽訂實習協議中對實習期間傷害的賠償責任承擔。一旦傷害事故發生則可根據實習協議,是誰的責任就由誰承擔。
(三)工傷救濟模式
工傷救濟模式在司法實踐中比較少見,因為要有法律依據。根據原勞動部1996年制定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61條第1款之規定,實習生在實習期間所受傷害的處理,可以參照工傷保險的有關待遇標準,由當地工傷保險經辦機構發給一次性待遇。 (四)商業保險救濟模式
商業保險救濟模式也只是在個別省份實施。比如2011年廣東省出臺《廣東省高等學校實習與畢業生就業見習條例》,大力推行實習責任險,希望通過商業保險解決這個問題。以實習責任險來解決這個問題,不失為一種新的嘗試。
二、實習傷害救濟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侵權救濟模式存在的問題
根據現行法律法規規定,高職學生在頂崗實習中受到的人身傷害,只能根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侵權責任法》、《民法通則》等法律法規規定處理,且適用過錯責任歸責原所謂過錯責任,即強調責任的承擔和過錯之間要具有因果關系,即,傷害事故發生后,要看學校、實習單位和學生個人在該事故中是否有過錯以及過錯的大小程度來承擔責任,這顯然不利于有效公正地保護實習學生的合法權益。
(二)約定救濟存在的問題
約定救濟模式存在的問題主要局限在約定的情形不可能窮盡所有事故發生的情況,因為合同內容是有限的,約定的情形也只能采用列舉加概況的方式,所以,如果在協議中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則會造成傷害學生索賠無門。
(三)工傷救濟存在的問題
根據原勞動部1996年制定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61條第1款之規定,實習生在實習期間所受傷害的處理,可以參照工傷保險的有關待遇標準,由當地工傷保險經辦機構發給一次性待遇。這一規定是對實習傷害學生權益的最佳保護,遺憾的是,2003年4月頒布的《工傷保險條例》取消了上述規定,且對此也沒有做出任何相應的處理規定,直至后來的《勞動法》以及2008年1月1日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對此都未提及,這樣,就造成了實習傷害學生唯一的工傷賠償法律依據也不存在了。
(四)商業保險救濟模式存在的問題
至于通過商業保險方式分擔頂崗實習中學生傷害事故的賠償責任,個別省份頒行了相應的地方性法規。如前所述的《廣東省高等學校學生實習與畢業生就業見習條例》第19條規定:“學校組織學生在實習基地實習,學校、實習基地和實習學生應當簽訂三方實習協議,明確各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實習協議可以根據實習的性質和需要,約定意外傷害保險的投保人、投保額度、損害賠償、實習報酬、保密等其他事項。”這一規定,對頂崗實習的學生傷害保護上確實很有明確具體,但其不足之處也很明顯:一是商業保險賠付的數額有限,往往不足以彌補學生所受到的傷害;二是商業保險理賠程序復雜,要求比較高。
三、完善實習傷害救濟途徑的建議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
在我國,完全可以通過在《勞動法》或《勞動合同法》中,相應條款規定實習學生的勞動者法律地位。其實,從我國目前《勞動合同法》中關于勞動者的相關規定可以得出,實習學生完全具備勞動者的主體資格,就是勞動法上的勞動者,既然是勞動者,就應該受到《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中的權益保護,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強調實習學生的身份仍然為學生,故否定了其勞動者身份,我認為,這是個誤區。學生身份和勞動者身份并不是不能重合,當學生在工廠打工時,完全符合勞動者資格,當然應是勞動者身份。這兩者其實并不矛盾和沖突,或許僅僅由于司法實踐的習慣,造成傷害學生被排除在勞動者之外,這就需要通過法律規定予以明確,所謂立法明確,可以像法國專門制定一部《大學生實習保障法》也可以通過在《勞動法》或《勞動合同法》中增加相應條款,明確大學生實習期間比照勞動者享受相同的待遇,這樣,才能有力地保護遭遇實習傷害后學生的合法權益。
(二)商業保險作為有效補充
有了完善的法律制度后,商業保險可以起到補充賠償作用。因為實習學生要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一般要到社保局繳納社保保險,目前有些行業人員流動性很強,可能操作起來有難度,另外,有的企業規模比較小,不愿意承擔高額的社會保險費,甚至有些勞動者(學生)也不愿承擔社會保險費,這樣,通過購買實習責任險,可以起到很好的補充保障作用。
(三)學校就業中心應設立協調保障機構
高職院校可以在就業中心設立就業協調和保障機構。因為實習學生身份仍然是學生,學校和學生之間依然存在這教育和被教育的關系,學校還是他們的唯一依靠,同時,組織實習也是學校和實習單位溝通的結果,一旦實習學生發生傷害事故,學校首先應代表學生,和實習單位協調,替學生維權,爭取利益;同時,在該保障機構還應建議實習傷害應急救助基金,專門用于實習傷害學生的搶救和治療,因為事故發生后,搶救傷害學生是頭等大事,有了基金后可以先用于搶救和治療學生,避免因學生沒錢,而實習單位和學校再相互推諉,造成傷害得不到及時救治而發生更加危險的事情。因此,高職院校應當在學校就業中心設立就業協調和保障機構同時設立實習傷害救助基金,從而能夠及時、高效的對學生權益進行救濟,以及對事件進行處理。
參考文獻:
[1]龔勛. 高職學生校外實習中意外傷害事故的法律救濟[J]. 企業家天地,2010,09:104-105.
[2]黃亞宇 完善高職學生頂崗實習中勞動風險防范措施 現代商業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