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
摘 要: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是當前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關鍵。與以往的興趣教學不同,古代文學的“興趣點”教學模式要求全面把握學生、教師、課程三個層面的興趣點,達到三位一體,相得益彰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興趣點”教學模式;古代文學;教學改革
唐代詩人盧延讓《苦吟》說道:“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是什么原因使得這位苦吟詩人如此癡迷呢?自然是因為他對作詩具有濃厚的興趣。人們總是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樂此不疲,學習何嘗不是如此?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國古代文學的“興趣點”教學模式正是基于興趣對學習的強大內驅作用而構建的。過去談興趣教學,人們多關注受教育者(學生)的興趣,“興趣點”教學模式則從整體上觀照教師、學生和課程三方面的興趣點,以下分別論之。
一、“教師興趣點”的保持策略
教師的興趣點表現在教師本身要對授課內容保持濃厚的興趣,在授課過程中體會到授課的樂趣,產生精神的愉悅。人的情緒是可以傳遞和感染的,喜則同喜,悲則同悲。講課作為一種特殊的交流形式,聲音手勢、身體移動、面部表情和眼神接觸都可能成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教師如受到外界(家庭、社會)的各種不良因素的刺激干擾,心情煩躁,表情木然,教學效果就會事倍功半。如教師情緒樂觀飽滿,講課富有感情,那么學生受到的影響就會增強,進而產生輕松愉快的情感,課堂氣氛就會活躍。學生的反應是教師情緒的一面鏡子,教師應以高度的責任心和良好的精神狀態上好每一節課,把講臺當成知識的舞臺,要有精、氣、神。
二、“課程興趣點”的定位策略
抓課程的興趣點,就是要結合學生特點,深入研究并吃透教材,把握課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地方,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課程興趣點有兩個來源:一是通過教師平時授課的經驗和積累,發現課程本身存在的興趣點。二是通過交流或提問,敏感地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地方。準確地定位課程興趣點,就能撥動學生興趣之弦,奏出和諧的課堂之音。
三、“學生興趣點”的激發策略
抓學生的興趣點關鍵在于抓住并保持學生的注意力。人的注意力具有間斷性的特點,第一次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續十幾分鐘,之后便開始發散。當代大學生對新鮮事物接受快,其興趣和注意力很容易被新鮮新奇的電子產品所分散(如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在上課時,如何使學生的眼睛不再盯在手機微博上,關鍵在于能否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運用一些技巧。
一是保持活躍的課堂氣氛,用輕松幽默的語言授課。教師要善于捕捉幽默的時機,發掘教材中的幽默素材。幽默的運用要掌握分寸,其目的不是為了逗樂發笑,而是以詼諧風趣的教學形式來講解知識點,脫離了這一教學目的,再風趣幽默的方法也只是無聊的噱頭。
二是課堂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增強代入感。知識學習是源于生活而又回歸生活的。現在的學生是網絡的一代,適當運用流行的網絡詞匯,會無形中拉近師生心理距離。教師應多舉學生身邊熟悉的例子,使學生感到古代文學并非“屠龍之術”,而是鮮活可用的知識。
三是保持學生的期待心理,避免照本宣科。講課的最佳狀態是師生之間自然即興的交流,如教師一味宣讀講義,缺乏對話和眼神的交流,師生之間就會產生距離感,課堂氣氛就會顯得刻板拘謹。照本宣科會使學生喪失“期待心理”,因為學生知道教師接下來要講什么,沒有懸念。教師應巧妙地利用并適度調控學生的期待心理,采取欲擒故縱的講述技巧,巧設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教師在制作講義和幻燈片時,應只列要點,而不要列出全部內容。在展示幻燈片的同時,教師應該加入精彩生動的講解,并適度擴展。換句話說,把包袱和懸念留到講述的時候,而不是全部寫在幻燈片上。
總之,“興趣點”教學三要素中,教師是引導,學生是主體,課程(教材)是橋梁,事實證明,三者如能有機結合,“興趣點”就會變成“興奮點”,教學效果就會得到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洪泉.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方法研究述評[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1(08).
[2]李新宇.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反思[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作者單位:漢口學院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