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色彩自身并無情感可言,而是畫者主觀賦予它生命。在名畫創作中的色彩也是畫者情感的色彩,它充分展現出畫者自身創作的意圖,心靈體驗和情感寄托。同時它還是引起觀者情感共鳴的重要因素。畫者在創作中要珍視觸動心靈的創作沖動,將色彩融于自身體驗、生命感受之中,探索出專屬的色彩風貌。以求達到色彩情感的延續。
關鍵詞:花鳥畫創作;色彩;情感表達
色彩自身并無情感可言,而是畫者主觀賦予它生命。這也恰恰驗證了馬奈曾說過的“色彩完全是一種趣味性和情感問題”。運用到繪畫領域中,這種情感源于畫者的創作意圖,而后賦與它個性化的體驗,最后以色彩形式呈現于眼前。因此,它便如同文學中的語言、音樂中的旋律、舞蹈中的身韻一般。花鳥畫創作擁有了畫者情感的調和,而綻放光芒。當觀者欣賞時,情感便無形地在畫者和觀者的心靈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引起雙方的情感共鳴。
一、色彩的情感表達及意義
(一)色彩的情感表達釋義
色彩,作為視覺符號語言,拼接了山石草木、組合了花鳥魚蟲、構成了天地萬象。人們對色彩的認識主要是通過感官來體悟。簡單來說,人類借助獨到的抽象思維能力,將大自然中直接感受到的紛繁色彩印象給予規律性地揭示,形成最基本的色彩理論和法則。所以,不論是萬里風沙中的一粒沙土,還是萬綠叢中的一點微紅,人們都需用心珍視,發掘出每一種色彩的魅力。
紛繁的色彩引起畫者無限的聯想,這就是色彩的情感。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長期積累的色彩經驗與外來信息產生共鳴,它便從直接的刺激轉變成間接的聯想,在潛移默化之中左右著人的情緒。而在視覺藝術的范疇中,色彩擁有先聲奪人的魅力。它時刻刺激著人們的大腦神經,喚起視覺注意,從而引起情感上的振動。譬如:紅色喚起激情與活力;綠色展現著生命與希望;暖色洋溢著熱烈、興奮;冷色流露著清涼、舒暢。
當畫者情有所感,并運用色彩語言將其所感表現于圖紙之上,那該色彩便超越了自身的功能,體現著個人對生活的體驗與態度。它給觀者以啟迪,引發出雙方共通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畫者與觀者心靈的溝通,觀者可從中窺探出畫者的內心世界。
(二)繽紛的色彩表現中折射出的人文情懷
繽紛的色彩因為情感的滲入而具有較為濃烈的人文情懷列賓的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以淡綠、淡紫、暗棕等色彩勾繪出纖夫頭頂上的天空,營造出一種慘淡的氣氛。梵·高的油畫《向日葵》中,金黃的色彩像閃爍的熊熊烈焰,滿懷著炙熱的運動感。三國時期的《洛神賦圖》帶給人偏偏欲仙的色彩意境,唐代杰出畫家周昉描繪的《簪花侍女圖》展露出富貴華麗的色彩風貌。現代畫家汪鈺元靈巧多變的運用筆墨,追求色墨的結合,在色助墨、墨顯色中,色彩統一于斑駁水墨背景的畫面意境中,彰顯一種清麗明亮、艷而不俗的藝術情趣。在作品《暖月亮》中,現代畫家陳孟昕采用、絢麗斑駁的色彩渲染出如夢如幻的意境效果,讓觀者對苗族的民族情無限向往,表現出了一種“詩意的棲息之地”。在作品《夏夜》中,現代畫家陳白一運用夜景的黑色及蘆葦的銀灰色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氣氛,而星星點點的螢火蟲又為這靜謐的黑幕帶來了微光,使觀者仿佛置身于夏夜的美好和詩意般的畫境之中,充分表達了畫者的情感,讓觀者引起共鳴。這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折射出了“色彩繽紛”的人文情懷。
二、花鳥畫創作中的色彩情感表達
(一)花鳥畫創作中的“隨類賦彩”
“隨類賦彩”是謝赫“繪畫六法”之一,即根據客觀物象的種類劃分,以五種基本色為之賦彩,使顏色立足于形式感的建立和畫家的情感表達[2]。五代的黃荃工細勾線、賦色柔麗,彰顯富麗堂皇之氣。而徐熙粗筆濃墨、略施淡彩,流露樸實無華之貌。時過進遷,畫者的意向思維賦予了“隨類賦彩”新的界說。它是畫者意圖與觀者達成對話,而后經由心靈觸動,明晰這份情感,為之賦彩,最終使情感浮游于紙上的轉換過程。畫者郭怡宗大膽借用色彩的強烈對比彰顯富麗堂皇的視覺效果,淋漓的筆墨直抒心中意趣。林風眠先生追求色彩光影的變化,創作出孤寂中不失熱情,蕭條中蘊含生氣的藝術氛圍。所以,無論是“隨類賦彩”的富貴堂皇,還是“水墨為尚”的清新脫俗,皆是畫者在特定歷史階段中為達成自身的審美之需,而完成個人與社會的情感交融。
(二)花鳥畫創作色彩表現中的意境營造
在花鳥畫創作中,色彩已超越了自身的功能,畫者以色彩的明度、冷暖、純度作為意境營造的表現方式,寄托著畫者的情愫,宣泄著自身的情感和對社會的體悟與深思。
高明度顯露明朗、輕快的意向;低明度則暗含沉悶、壓抑的深意。如朱理存的《生命之歌》中,母親和嬰兒的明度最高,進而逐層向四周減弱、變暗,如舞臺照射的燈光一般烘托出中心人物,營造出和諧與對比并存的藝術氛圍。
暖色透露出陽光與溫柔;冷色暗含著消極與冷漠。在作品《清秋》中,畫家葉華以漫天紛飛的橘黃色的梧桐葉為背景,兩位身著橘紅色服飾的少女身處其中,背景與少女恰如其分地融為一體,給人帶來絢爛的金秋之景。在《七月盛開的三棱劍花》中,畫家蘇百鈞采用大片藍色枝葉與錯落有致白花構成畫面,使整個藍色調韻律生動,流露出寧靜、幽深之感。
高純度彰顯熱情、活力;低純度蘊含淡雅、清新。畫家沈寧在《流言之二》以高純度的蝴蝶與低純度的人物構成鮮明的對比,暗含著一種焦躁的情緒。使觀者在虛實間產生莫名的惶恐和孤獨感。
三、個人的色彩觀
(一)“淡化”色彩的個性表達
隨著時代的發展,“淡化”的色彩觀念被現代人所推崇。它看似單純,卻是深思熟慮下以淡泊的意象營造出雅致情趣的作為。畫者的色彩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觀者的情緒。當色彩產生變化,這樣的情感也會相應發生微妙的改變。譬如:純凈的藍給人以清新、超脫之感,但渾濁的藍色便流露出憂傷、抑郁之態。
經過長期的花鳥畫學習和實踐后,已經熟知寫生創作需要對色彩獨具慧眼,領悟其本質,而后主觀升華個性,形成自己特有的色彩風貌。所以,筆者選取自然界中最為柔和優雅的一面,來塑造出畫面中專屬的色澤與優雅,并以灰色調淡淡地訴說著憂傷,抒發著對生命的感嘆。先用淡墨打底,花青上色,畫至七八分,然后用淡墨稍作渲染。有機融合了色與墨的關系,以求達到色不礙墨、墨不離色的韻味,產生高雅、樸素的視覺效果。這也是效仿了當代畫家陳之佛“不求色濃”的繪畫理論。
(二)主觀色彩是花鳥畫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花鳥畫重在情的流露,色彩恰恰又是最具情感表現的因素。身處絢麗色彩畫作之中能瞬間引起觀者的心靈對話,亦是最動人之處。所以在創作中,筆者首先以大面積的藍色塊的渲染營造出幽遠之境,在竹節處用墨花青來熏染,由此強調竹節的硬挺。竹竿的邊緣根據畫面需要來決定深淺的變化,由此塑造夢幻的感覺。風竹在藍灰色的籠罩下,朦朦朧朧地影現,光影游離其中,產生了光霧暈化中的意象。其次在林中零星點綴幾小塊純白色的鵝,藍灰調背景襯托著潔白無暇的鵝,使之成為畫面的焦點,營造出一種冷寂下不失浪漫的藝術氛圍。最后借鑒了前人繪畫之法,由山水畫家李思訓在《江帆樓閣圖》中,綠松林間隱約顯現著樓閣廊柱的紅色受到啟發,主觀處理鵝喙的暖色,一小塊暖色在整幅冷色調中展現出了“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意趣,從而突顯了鵝“尋幽”之“尋”的中心思想,也是整幅畫的點睛之筆。
四、結語
身處色彩紛繁的實景中,畫者以敏銳的觀察捕捉到清新濃麗的色相,而后便沉浸于思索與聯想之中,感悟出具有時代性的精神內涵。心有所觸,情有所感,而后領悟精神將其畫之,它表現的不止是宣紙上的雅致,墻壁上的涂鴉,而是精神的色彩譜寫,情愫的絢爛描繪。因此,每一幅觸動人心的畫作無不賦帶著濃郁的情感色彩。充分展現出畫者自身創作意圖、心靈體驗和情感寄托,吸引觀者的情感與自身的體悟達成共鳴。隨著時代的發展,花鳥畫的色彩語言愈加豐富多樣,這便需畫者更加珍視觸動心靈的創作沖動,將色彩融于自身體驗、生命感受之中,探索出專屬的色彩風貌,以求達到色彩情感的延續。
注釋:
[1]庫克.西洋名畫家繪畫技法[M].北京:人們美術出版社,1981.
[2]周春華.中國畫賦彩初探——談“六法”中的“隨類賦彩”[J].天津:天津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孔新苗.中西美術比較[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3]羅賓·喬治·科林伍德.藝術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4]約翰內斯·伊頓.色彩藝術:色彩的主觀經驗與客觀原理[M].杜定宇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5]李廣元.色彩藝術學[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
[6]周春華.中國畫賦彩初探——談“六法”中的“隨類賦彩”[J].天津:天津美術學院,2007.
[7]彭麗.淺談工筆畫色彩的傳統及其現代發展[J].藝術探索,2006.(04):73-74+76+143.
[8]葉麗美.傳統工筆畫色彩式微初探[J].書畫世界,2012(03):26-29.
[9]范玲.淺談工筆畫色彩的運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32):110.
作者簡介:
趙艷玲,西華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