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琦
【摘要】人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點。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促進人的一般發展方面,富有很大的責任,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關懷和審美熏陶功能。當今許多語文教師的素養不容樂觀:知識面狹窄;語文教師自主學習意識差,讀寫能力下降;語文教師缺少對教材的研讀、分析與創造,審美能力缺乏。希望語文教師在美育環境中,正視教師角色,更新教育理念,學習美育理論,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加強閱讀與寫作,提升審美感受力;在教學實踐中提高審美創造力。
【關鍵詞】美育;語文教師;教師素養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促進人的發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責任。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已不容忽視,各學科正滲透著美育進行著審美化教學。在這樣的美育背景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其教師素養至關重要。文章將從美育概述、語文與美育、語文教師素養現狀、提升語文教師素養四個部分展開論述。
一、美育的概述
1795年德國偉大劇作家、詩人席勒發表《美育書簡》第一次向世人提出了“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的概念,標志著美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20世紀初王國維將“美育”從西語中譯出,《孔子的美育主義》一文(1904)較早地使用“美育”的術語,標志著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美育研究在中國的開始。
有關美育的概念,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湯英杰在《美育概念考察》從三個角度對美育概念進行歸類總結:一是從功能角度,二是從教育內容與教育手段角度,三是一種全新的美育理念角度。功能角度總結的觀點有:美育是德育的輔助手段;美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教育內容與教育手段角度總結的觀點有:美育是美學知識的教育;美育就是藝術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美感教育;美育是培養審美能力的教育。全新的美育理念角度的觀點有:美育是教育的一種境界。
隨著美育的發展,它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變化著。陳建翔在《現代美育觀念的演進》中對美育內涵提出了“ 審美” 和“ 立美” 兩個維度。周慶元在《走向美育的完整》一文中繼承發展了美育兩個維度:“審美”和“立美”,從“立美”的角度,指出其在社會學、行為學范疇的一片天地和教育學方面的責任,豐富了陳建翔僅從品德和心理角度觀照“立美”的內容。特別強調學校的“立美教育”,把學生當作審美客體培養,使學生自身成為美的人。
二、語文與美育
近年來,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越來越多的認可實施美育是進行素質教育不要或缺的重要部分。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已不容忽視。隨著“審美化教學”的提出和不斷實施發展,各學科正滲透美育進行審美化教學。其中語文學科與美育有著密切的聯系,語文課進行美育是其內在的必然要求。學人們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語文與美育的關系:
1.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了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審美教育性是語文學科的內在的獨特的重要性,語文學科的聽說讀寫部分和語文學科知識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如語言、文字、閱讀、寫作等同樣充滿著思想精神與審美性。
2.語文教學應實施美育任務。語文學科是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并且語文教學是極利于審美教育的,可以透過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進行美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修改和健全的人格”“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修改,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①《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②
三、語文教師素養現狀
語文教師更好地將美育滲透于語文教學中,教師自身素質起著決定性作用。一個不懂美,不討論美,不研究美,沒有美育理論的教師如何能夠培養出“美”的學生。所以作為美育推動者的語文教師其審美素養至關重要。何齊宗在《教師的審美素養及其本體價值分析》一文中指出:教師的審美素養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由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等構成。還有學者認為語文教師的審美素養包括審美感知力、審美理解力和鑒賞力、審美想象力和創造力等。
但是目前語文教師的素養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面狹窄,審美理論欠缺。教師的知識結構除了基本的漢語言文學的專業知識,其他領域的知識很少去涉獵,或者是有瀏覽但是沒有融合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很少有時間去關注學科知識以外的東西,或是沒有激情和積極性再去提高和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在很多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系的課程設置中,美學課程只是在本科階段才有較為系統深入的講授;一些專科學校雖然也開設了美學課,但講授大都很簡略;中師層次就更接觸不到美學課程。這直接造成了中小學語文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和經濟不發達地區的中小學語文教師)美學知識欠缺和審美素養不夠理想的問題。”③
2.語文教師自主學習意識差,讀寫能力下降,審美感受力缺失。聽說讀寫能力是學習語文、提升語文素養的基本途徑,然而有很多教師,對閱讀必讀篇目不熟悉,課外閱讀篇目更是陌生。語文教師沒有扎實的文學功底,導致了中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視野封閉狹窄和教學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根本談不到對學生進行美的陶冶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在寫作方面,由于不閱讀,沒有寫作的積累和素材,所以基本不動筆,長期保持疏于動筆的狀態,其寫作能力必然缺失。更不用說,教學生寫好,寫得富有生命的氣息與活力,寫得富有美感。教師自身審美感受力缺失,學生也會疲于閱讀與寫作,從而降低了或者喪失了審美感受力。
3.語文教師缺少對教材的研讀、分析與創造,缺乏審美鑒賞與創新能力。從教師的備課,即下載教案,要么稍作修改,要么整體照搬,教師上課的組織形式,拘泥于傳統教學,以自我為中心,不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和積極性的提高。以這樣的狀態進行學習與教學,根本不能從語文教材中挖掘出美的因素,更不可能改變傳統教學方式,談不上審美鑒賞與創造,讓語文喪失了原本的美,泯滅了學生對語文對生活中美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四、提升語文教師素養
1.與時俱進,更新知識結構,加強審美理論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日新月異,要求教師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學習力,及時捕捉現代化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理念,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知識,拓展知識面,更新自身知識結構。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老師說:“語文教師要有拼命吸取知識營養的素質和本領,猶如樹木,把根須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鉀,直到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識富有,言傳身教,才能不斷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區培民老師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一書中指出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應包括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與實踐性知識。其次,師范院校專科院校及中師院校要加強美學課程的設置,這樣才能系統地學習美學理論知識,了解什么是審美,為何審美,如何審美,從而提升自己的審美素養。作為語文教師,只有具備充盈的知識,完善的知識結構與充實的美學理論基礎,才有可能自覺地感受審美對象,有可能創設一個審美教學,學生才會嘗試、體驗到審美活動,才能得到美的感受與滋潤。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獲取豐富的知識,完善自身知識結構,不斷擴充審美理論。
2.不斷閱讀,時常寫作,提高審美感受力。教師需要通過閱讀增添情趣,讀得多,視野才夠開闊,用心閱讀,才會發掘與體驗出作品中的美,進一步提升文學修養與審美修養,這樣才可以感受到教學或生活中美的趣味性。優秀的語文教師,除了閱讀外,還要擁有一顆熱忱于寫作的心,將這顆心沉浸在安靜的海洋中,不受外界的干擾,生活中的美便可以用心中優美而深刻的文字流于筆下。經歷這樣的積累與磨煉,語文教師才能成為有情趣的藝術人,審美感受力已隨之提升。擁有文學修養與藝術修養的語文教師指導的學生,不會不喜歡閱讀,不會厭惡寫作,反而能夠用心體悟作品中的點滴美,想要抒寫心中的真切感受,自然而然地提高學生自身的審美感受力。
3.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正視教師角色,挖掘教材美,分析教材美,創造教學美,提升審美鑒賞力與創造力。許多教師對自己的角色認識不全,連榕在《教師專業發展》一書中提到,教師對角色職責的認知:了解學生需要;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讓學生感受到愛;不斷更新自我。作為語文教師,需要不斷了解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進展、新要求,了解教師需要具備的素養,不斷提升自身素養。《語文課程標準》對于語文課程的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等的闡述反映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日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鮮明地指出了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強調,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語文教師需要用審美感知去挖掘、分析教材中的美,并通過教學實踐創造美的教學,使自己與學生一起踏上美的旅程,從而不斷提升自身與學生的素養。
參考文獻:
[1]湯英杰.美育概念考察[J]西南大學學報,2002(3).
[2]周慶元,胡緒陽.走向美育的完整[J]教育研究,2006(3).
[3]何齊宗.教師的審美素養及其本體價值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4]王瑜.語文美育呼喚教師專業化[J]中國教育學刊,2005(11)
[5]區培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9.01.
[6]連榕.教師專業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1,第2-7頁.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01,第3-5頁.
③王瑜.語文美育呼喚教師專業化[J]中國教育學刊,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