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煥然
“設計紋樣”是人教版美術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課的內容。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一看到教材的這部分內容,我就覺得學生們會喜歡。“紋樣”就是我們生活中的“花邊”,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物品都使用了紋樣來進行裝飾。通過本課的學習,不僅能讓學生了解紋樣的有關知識,而且能使學生把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了解“美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根據教材選擇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初步確定教學分以下6個環節展開:欣賞圖片→了解知識→討論分析,方法講授→設計創作→評析作品→拓展。其中,學生自主觀察、比較、討論、探究,從而總結紋樣設計的基本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這一環節主要以學生的觀察、討論、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而且這種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師生間的互動貫穿整節課,也成就了本課的亮點。
一、收放自如,開闔有度,把握調控藝術
一節課是45分鐘,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是需要不斷交流、探究、合作的,而這個過程往往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那么如何調控和把握時間?這就要求作為引導者的教師,懂得調控藝術,在教學時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在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的地方一定要放,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探究,盡情地享受馳騁思維的樂趣;但當學生已完成了這個思維過程后,就要及時的收,像這節課中的討論,當學生的描述處于不斷重復時(生:還有我的衣服上袖口上有紋樣。生:我衣服的領子上有紋樣。),就要及時進行下一個環節(師:哦,紋樣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你們發現這些運用在生活中的紋樣都有哪些題材嗎?),用新的信息再次激發學生新的思維。只有這樣開闔有度的教學過程,才能在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注重學生交流、討論、探究的體檢過程。
二、關注個體差異、促進整體的全面發展
首先,個體化學習是新課程所提倡的,這里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既指學生個性化學習帶來的差異,也包括發展快的學生與發展慢的學生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探究的學習方式中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學生發展快慢之間的差異。如要學生跟小組里的同學討論這張動物紋樣用了什么表現方法,然后讓他們在小組內互相討論、整理思想,這時候,有些孩子能夠暢所欲言,而反應慢的孩子則呆坐一邊默不作聲,這種差異會帶來整體發展的不協調。此時,教師就要走過去輕聲詢問,并鼓勵其大膽發言,雖然他可能說的不完整【比如,生:個別地方長的不一樣。師:能不能說具體點? {生沉默}師:這位同學還沒想好,誰來幫幫他?】,但卻是良好的開端。其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一些細節和具體的方式還有待解決。教師應教給學生合作的方法,把不同個性、不同特長的學生組合在一個小組,如兩人合作設計一枚單獨紋樣或連續紋樣,可以兩人分工合作,分別負責起稿和上色,讓他們互相融合、互相學習。
美術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能讓學生學到繪畫與制作的本領;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才華;能使學生感受美;能使學生熱愛學習。在本課學中,我秉持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觀念,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讓他們學得輕松,學得快樂。
這種觀察、討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適用于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很多內容。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將進一步探索學生思維的多樣性、開放性與準確性、完整性之間的問題。這是“設計紋樣”一課教學中被我忽略但是已經浮出水面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