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蘭
【摘要】2011年版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就是說,英語學習目標不能只局限在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上,學生不僅要學會語言知識,提高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文化素養、更好地了解世界,增進與各國青少年的相互溝通和理解。英語教師在教學上應滲透文化內容,注重跨文化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和使用英語過程中體驗英語豐富的文化內涵,由此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小學英語 文化滲透 人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121-02
語言與文化是密切相關的[1]。語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課標2011版二級文化意識目標共有八點:1.知道英語中最簡單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2.對一般的贊揚、請求、道歉等做出適當的反應;3.知道世界上主要的文娛和體育活動;4.知道英語國家中典型的食品和飲料的名稱;5.知道主要英語國家的首都和國旗;6.了解主要英語國家的重要標志物;7.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日;8.在學習和日常交流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異同[2]。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還應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我在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嘗試,加強了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文化意識培養。
一、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感知新文化
在現行的小學英語教材中,一個顯著特點是比較重視雙向交流和中西方文化的介紹。教材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通過故事或活動的方式介紹了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中西方文化知識,有意識地滲透文化意識。
1.節日文化。孩子們最喜歡過節。小學英語課本里有不少有關于中西方節日的精彩內容,如:Spring Festival、 New Years Day、 Christmas Day、 Easter 和Thanksgiving Day等。我在教Spring Festival和 New Years Day時,特別指出Spring Festival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節日,它是有別于New Years Day的:中國人在春節帖春聯、燃放煙花,在除夕之夜守夜并觀看春節聯歡晚會,在春節吃餃子祈求好運,孩子們會得到壓歲錢等等。我還指導學生用簡短英文描述Spring Festival,并自己制作賀年卡,用英語寫上自己對同伴、對家人的美好祝福。孩子們互贈賀年卡等小禮物時,滿臉上洋溢著說不出的成就感和快樂。而在教授Mothers Day、Fathers Day 和Teachers Day,我則適時教育學生要學會感恩——體會父母的艱辛勞作和無悔付出、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和感謝老師的辛勤培育……。
2.詞匯的文化內涵。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成分,也是文化載荷量最大的成分。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對英語詞匯涵義的介紹:如在英美國家,當有人贊揚自己字寫得漂亮或是英語學得很好或是穿上那條裙子你看上去很漂亮時,你應該大大方方地說Thank you。而在中國,我們則通常會很謙虛地回答“哪里哪里。”在英語國家里,不小心擦肩而過要向人家說“Im sorry,”在人前咳嗽也要說“Im sorry”,打擾人家和請人家讓路要說“Excuse me”。在數詞中,英語國家的人把“7”看成是幸運數,而“13”則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常生活中,車牌號、門牌號、座位號等都竭力回避“13”[3]。還有,在教How old are you?時,我就適時告訴學生,中國人對年齡問題沒有太多的禁忌,但是要盡量避免向英語國家的人打聽他們的年齡。若問及,他們會直接回答Its a secret。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個人隱私,不宜當成話題來談論。因此,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適時了解兩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差異,讓學生了解詞匯的文化背景,幫助學生從中獲取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和信息。
二、課堂情景演練,輕松快樂體驗文化
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認識文化、體驗文化的過程。課堂教學應該說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主要陣地,它可以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問答、體驗、分類、對比、梳理、歸納有關的節日信息,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我在教Easter 第二課時時,學生已掌握了有關復活節的知識,師生就一同畫復活節彩蛋、藏彩蛋、找彩蛋。孩子們提著扎著美麗的彩帶的籃子在教室里四處尋找彩蛋時,我做把復活節彩蛋藏于某處的動作,說“Look. What am I doing? Oh, Im hiding the eggs.”全體學生閉上眼睛后,我悄悄將蛋藏好后說“Please look for the eggs.”由此引入hide、 look for等詞和He is hiding the eggs等句型操練。學生開心地扮演了可愛的復活節吉祥物——Easter Bunny。通過游戲,學生真切地了解了復活節的知識,還能熟練地閱讀了Sally 寄給Grandpa 和Grandma的一封有關復活節的e-mail 呢!課堂教學中設計師生互動交流、閱讀等層層遞進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三、舉辦社團活動,拓展文化滲透資源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輔助形式,也是課堂教學很好的補充和延伸。社團活動使跨文化教育變得生動、形象、感染力強。優質、有效的課外社團活動是恰當地運用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游戲、歌曲、童謠、故事和角色表演和競賽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搭設語言輸出的平臺,有效地激發小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興趣,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使他們產生了解外國文化的愿望并樂于體驗[4]。其次,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優化和拓展教學資源。我們還在社團活動室內張貼了圖文并茂的英語諺語和格言。所有這一些,在英語社團這一個豐富的“漁場”,我們逐步擴展了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提高學生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學生文化意識的加強是一個需要不斷點播、不斷滲透、反復進行的過程。英語教師應該本著“同一個地球,我們是一家人”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把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和文化滲透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樂于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感受和體驗英語文化。這將有益于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熱愛,有益于培養學生世界意識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 Language and culture 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 2011
[3]胡文仲主編、杜學增著: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胡春洞:英語學習論,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