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進杰 關天許
【摘要】行動導向教學法是目前各國職業教育界普遍推崇的一種新型教學法,該法源自于德國,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根本目標,強調“從做中學”。本文結合技工院校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實踐,探討基于行動導向的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等教學方法的應用實際與感受,為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探尋新路。
【關鍵詞】行動導向教學法 電工電子技術 課程 應用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235-02
《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是技工院校機電類專業的一門關鍵性專業基礎課程,該門課程對學生的崗位技能與職業素質的培養意義重大。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以講授為主,是課堂教學的領導者,學生是一個被動的受體,“睡倒一片”的現象屢見不鮮。而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改革,重點凸顯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從做中學”,教師由傳統的課堂教學領導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有利于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打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高技能人才。
一、行動導向教學法概述
(一)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定義。
行動導向教學法來源于德文Handlungsorientiertes Lemen und Lehren一詞,直譯應為行動導向的學與教[1]。行動導向教學法最早于上世紀80年代,此教學法在德國職業教育教學領域改革中得到了初步的應用與推廣,隨后因此教學法合乎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且教學效果佳而日漸被世界各國職教界所推崇。
(二)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特點。
行動導向教學法實施的基礎=心+用手+動腦,強調心、手、腦“三神合一”。它是一種新的課程理念,一個先進的教育觀念,一個改革的代名詞。它的特點概括起來有“三強”,分別是實踐性強、合作性強以及趣味性強。
1.實踐性強
行動導向教學法囊括大腦風暴法、卡片展示法、項目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問題導向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就任務自行查找相關資料,開展學習活動,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聯系實際問題學習,一改以往“紙上談兵”的學習模式,實踐性強。
2.合作性強
行動導向教學法常以分組學習的方式開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或一起完成一個具體項目,或經查找資料與深入討論得出一份小組成果展示,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需要多方溝通,合作性強,進一步鍛煉了學生的人際交際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趣味性強
有別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師講授法,行動導向教學法讓學生由“靜坐著聽”轉變為“動起來做”,學習主動性明顯增強。學生在小組展示環節除了向他組分享自己組的學習成果外,還接受著其他小組展示的相關知識,在分享中取長補短,在小組競爭中燃發起“下次我們要做得更好”的斗志,學習不再是枯燥的“被動接受”,而是充滿趣味性的“主動出擊”。
二、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實踐應用
技工院校的學生大部分是應試教育的失意者,他們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不高,對陳述性的理論知識普遍存在排斥心理。《電工電子技術》課程囊括的知識點多、散、碎,教師可以根據培養計劃要求,結合課程教學特點,把教學內容融合到具體項目中去,實現教、學、做三合一的教學目標。在《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常用的行動導向教學法有項目教學法、問題導向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
(一)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其中,項目以工作任務的形式出現,通過工作任務的完成,能得到一個具體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2]。如“電風扇無級調速控制器的設計” 這一學習情境項目的教學組織實施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與制作一個小型臺式電風扇的控制器,要求能實現無極調速的功能。根據項目任務書的設計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圖書館或互聯網查找電風扇無極調速控制器的相關資料,以小組為單位,確定設計電路并完成方案的撰寫,并根據設計要求與電路原理圖完成相關器件選型,對雙向晶閘管和觸發二極管進行額定電壓與電流的計算,隨后完成電風扇調速控制電路的安裝。產品完成后,小組成員實踐操作步驟,同時對小組各成員的項目完成情況和產品進行自評,最后教師小結、評價。學生在任務過程中自行查找資料、設計方案、安裝調試、排除故障,實踐過程與學習課程合二為一。
(二)問題導向教學法。
問題導向教學法是基于行動導向并在工作過程導向系統化理論指導下以問題為驅動力和以培養學習者問題意識、批判性的思維技巧以及問題解決的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3]。如學習“語音前置放大器的制作與調試”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預先在電路板設置一些故障,讓學生在電路板調試過程中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從故障現象發現故障部位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實際的應用能力和相應的理論知識。
(三)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由教師采用案例引導來說明理論知識, 學生通過案例的研究分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的一種教學方法[4]。案例教學法通過設置一個個與學生將來的職業崗位近乎真實的場景,有效縮短了教學與實踐之間的差距。一方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增進了對相關問題的認識,并有效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學實踐中的深入討論,同學之間的相互討論,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分析、歸納、總結能力。
三、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應用感受
在教學中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是技工院校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結合很強的課程,在該門課程中應用這一先進的教學方法更是具有必要性。教師在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進行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授課時,要注意做到精心設計教學任務,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習的反饋與評價,當好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
(一)教學任務設計要精心,并在實踐中優化改進。
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實施教學,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少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教學工作變輕松了,相反,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引導者的地位,所以教師的工作任務反而更重了。課前,教師必須根據培養計劃、教學大綱設計項目任務,認真做好課堂教學設計,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而且要備好上課需要用到的器材、白板紙、大頭筆等教學所需的材料。課堂進行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調整教學方法,發現問題后需參與學生的討論,引導學生重新思考,這對教師的教學組織和應變能力的要求更高了,需要教師在課前就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認真查閱相關資料,做到有備無患,以更好地在課堂中起到監督指導和引導的作用。在實踐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注重反思,不斷優化自己的課堂設計,以求取得更優的教學效果。
(二)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全面激發學習興趣。
行動導向教學的目的是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不能出現“一人獨攬”的現象,要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中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環節,與學生及時進行交流,調動課堂氣氛,確保學習效果。為使學生小組交流能取得最優效果,教師分組時應注意把水平不同的學生互相結合,合理搭配,人數最好控制在5至7人一組,并要求每位小組成員都有各自的任務,進一步降低部分小組成員不積極思考、不主動發言的情況發生,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三)重視評價反饋環節,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行動導向教學法因強調“做”的環節,故會將書本內的新知識分解到各個任務中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理論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和完整性,使學生較難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了“做”的成就感,也懂得如何“做”,但是受自身水平限制,較難自行對所學的知識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因此,教師的評價反饋環節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需要在任務完成后,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歸納、總結,把零散的知識要點納入科學的知識結構中,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
在《電工電子技術》課程中實施行動導向教學,通過項目、任務、案例角色、情境等教學法的應用,讓學生的學習內容與日后的崗位工作內容契合度更高,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學習重視程度。學生從做中學,在課堂上與人交流、與人合作,學習興趣更濃,溝通能力更強,技能水平更高,真正實現能力本位的職業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劉邦祥.“行動導向教學”原則下的教師職業能力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08(27):56-58.
[2]吳青萍,張慧敏.對模擬電子技術課程行動導向教學的探討[J].職教論壇,2010(30):53-55.
[3]張宇凝.實施問題導向式教學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價值工程,2012:278-279.
[4]吳青萍,朱幼娟.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電子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67-69.
[5]陳偉儒.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電子技術與技能》課程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0:339-340.
[6]徐朔.論“行動導向教學”的內涵和原則[J].職教論壇,2007(10下):3-7.
作者簡介:
林進杰,1980年1月生,男,廣東陽江人,現任職于陽江技師學院;電子技術講師職稱,工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是電子通信教學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