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目前,微信已經成為大學生熱衷的一種新的交流、交往方式,在校園內掀起了一股濃厚的 “微傳播”浪潮。但因其參與人數日漸廣泛、傳播主題自主性強、傳播信息辨別難度大等,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諸多新的機遇,如有效擴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載體、有效提高了師生情感的認同程度、有效激發了大學生的參與熱情等。同時,其帶來的消極影響也日益凸顯,如意識形態斗爭復雜導致思想脈搏掌控難、虛假信息是非觀念難辨導致容易隨波逐流、沉溺虛擬世界導致人際交往虛化等,必須引起重視,并積極探討應對策略。
關鍵詞:微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7-0144-02
微信(WeChat)是騰訊公司(Tencent)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可以快速發送文字和照片、視頻、支持多人語音對講的手機聊天軟件。也就是說,只要手機有網絡,用戶就可以隨時、隨地,自主地通過自己的個人賬戶、組織性質的公眾平臺等微信功能將信息分享到朋友圈,形成信息的流轉與傳播。據騰訊公司2015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截止2015年3月微信用戶數量已達5.49億,比去年同期增長39%[1]。毋庸置疑,微信已經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那么,微信的出現,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我們又該如何有效應對呢?這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用忽視的問題,必須加以深入研究和解決。
一、微信的傳播特點
本文主要從傳播學角度來分析微信的傳播特點,即微信傳播主要是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為主,兼有專業組織對網民的大眾傳播性質[2]。也就是微信傳播既有個人的自發性,也有組織的專業性。
1.傳播主體廣泛
主要是指微信申請門檻低,參與人群廣泛,只需要具備一個手機網絡終端,就可以成為傳播鏈條上的發布者、接收者、傳播者和評論者,可以隨時隨地表達觀點、發布狀態,自主性非常強。
2.傳播內容多樣
微信內容不拘泥于某種特定內容,相較于報紙只能傳播文字、圖片,電視只能傳播視頻、文字,微信則可以自主進行傳播,而且沒有固定的形式,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內容都可以成為傳播符號,內容非常豐富。
3.傳播速度快捷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與無線網絡的無縫對接,使微信的傳播速度相較于傳統媒體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因為作為個體的人只要在經歷事件現場,他就可以成為這個事件的采訪者和傳播者,并快速將信息進行發布。正如,如今很多消息都是先在“朋友圈”被刷屏。
4.傳播形式自由
微信傳播沒有諸多限制,不像傳統媒體需要“把關人”進行把關后才能對外發布,微信發布信息時每個人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自由的,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都可以進行發布、評論、點贊,整個傳播形式體現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交互性特征。
5.傳播效果精準
因微信的朋友圈,是一個“熟人”圈子,里面的對象均來自手機通訊錄、qq好友等,只有互相關注后,就能看到對方發布的信息,信息傳播比較精準。
二、微信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微信等自媒體憑借平臺開放、表達自由、身份虛擬和無界傳播等特性功能,把社會民眾帶入“人人都有麥克,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發新聞”的時代[3]。據有效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被調查到的大學生群體中有97%的學生使用智能手機,93%的大學生使用微信,并且在使用微信的大學生中有84%是每天5小時及以上在線的,還有15%的大學生表示全天在線。
可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通過微信進行社會交往、溝通交流、獲取信息和娛樂消費。而微信的傳播特性決定了它的成份構成復雜,良莠不齊,在傳遞社會正能量的同時,一些難以甄別的網絡謠言和負面信息也如影隨形進入公眾視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消極影響。
1.意識形態斗爭復雜導致思想脈搏掌控難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極易受到影響。微信具備朋友圈、公眾平臺等信息發布和共享的功能,在給大學生提供發表獨立觀點、進行思想交流、資源共享的同時,一些沒有經過篩選的存在著極端主義和片面性的信息、錯誤的思潮不斷涌入,也嚴重沖擊著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長此以往將使大學生失去積極向上的心態,更嚴重者會導致他們的政治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情感發生動搖。
2.虛假信息是非觀念難辨導致容易隨波逐流
網絡上各種思想相互博弈,激烈爭鋒,但更多的是普通民眾的圍觀,以及泄憤式的謾罵和不加獨立思考的傳播、轉發,對大學生辨別真偽帶來很大的困擾。在以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謠言借助網絡披上了“新聞”的外衣,網絡水軍恣意橫行,大學生群體在這方面缺乏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明辨事非的媒介素養,很容易落入謠言的圈套,不自覺地被利用,成為某些“內幕”新聞的接收者和傳播者。
3.沉溺虛擬世界導致人際交往虛化
一項科學研究表明,“更多的因特網使用與社會參與的降低有關,這種降低的幅度雖小,但在統計上具有顯著性……與孤獨感的增加有關……因特網的更頻繁使用也與抑郁水平的提高有關[4]。”媒體網絡環境相對寬松,在為大學生的日常人際交往提供有益補充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們遠離了現實。有些大學生已經成為“低頭族”、“拇指族”,走路、坐車、甚至上課都在低頭看手機,而過度沉溺網絡,就會影響現實中正常的學生生活。有的學生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可以靈活應對各種交往問題,但到了現實世界卻手足無措,更有甚者出現自媒體和現實生活中的雙重人格,甚至出現了人格的分裂,這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環節設置了新的障礙。
三、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應對策略
“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更新評價標準,破除偏見,全面、整體、寬容地看待青年的主流及其變化,是引導和構建青年價值觀的前提和關鍵”[5]。微信的出現及快速的發展越來越多地影響和改變著大學生的成長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緊跟時代步伐,采取科學策略,進行科學引導,才能確保大學生健康成才。
1.大力普及媒介應用素養教育
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陸續把媒介素養教育納入教育體系,政府部門對學校實施媒介素養教育都作了規定,要求小學、中學乃至大學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或在有關學科中增加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6]。而在我國,除高校的新聞傳播相關專業外,媒介素養教育還沒有完全在廣大大學生中普及。在媒體發展普及的今天,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迫在眉睫,高校要充分認識到教育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將媒介應用素養教育設置為大學必修課,邀請專家教授有針對性開設講座,組織相關辯題的辯論比賽,進一步普及基礎知識,深化認知力和辨析力,引導大學生正確、合理、適度的使用微信。
2.大力培養微信使用自律意識
2013年8月我國召開互聯網大會倡導全國互聯網從業人員、網絡名人和廣大網民遵守法律法規、社會主義制度、國家利益、公民合法權益、社會公共秩序、道德風尚和信息真實性“七條底線”,提高網絡自律意識[7]。這對大學生同樣適用,作為施教者,一是要注重引導大學生適當使用微信,如簽訂互相約束的協議書,來嚴控微信使用的時間,從而降低學生對微信的依賴程度;二是要注重引導學生提高消息的辨別能力,加強對大學生微信犯罪的宣傳力度,引導大學生不造謠不傳謠,不直接轉發或以求證的名義轉發任何未經證實的傳聞,在使用自媒體過程中當好“把關人”;三是要注重引導大學生提高道德自律性,積極充當文明信息的發布者,網絡正能量的傳遞者和不良信息的抵制者,提高理性辨識能力和對信息的分類整理能力。
3.大力加強網絡輿情有效疏導
現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法律監管革新的進程[8],給監管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雖然國家早在2000年和2004年頒布了《關于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兩部法規,后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也出臺了數量較多的部門規章制度,但由于條塊分割等原因,對違規行為的懲戒力度仍然較低,監管力度不夠。微信的虛假新聞、肆意炒作、惡意攻擊等信息污染給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不利影響。高校作為大學生的實際管理者,在加強教育引導的同時要采取措施,積極營造健康的校園網絡環境,通過推出高效微信公共賬號、設置網絡關口、不良信息屏蔽等手段,一方面從內容上進行正確引導,一方面從技術上實現對傳播信息的分析、鑒別和阻斷,雙管齊下防止和限制問題信息傳播,確保校園網絡環境健康向上。
參考文獻:
[1] 騰通訊公司官網.騰訊公司2015年第一季度財務報表[EB/OL]. http://www.tencent.com/zh-cn/content/at/2015/attachments/20150513.pdf.
[2] 李天龍,李小紅.微信傳播特征探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5(3).
[3] 王中橋.自媒體時代應對網絡輿情的理念與做法[J].湖北社會科學,2013(1).
[4] (美)亞當·喬伊斯.網絡行為心理學——虛擬世界與真實生活[M].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5] 王瓏玲,才立琴.論青年價值觀的評價與構建—從對“一代不如一代”的質疑與反思談起[J].中國青年研究,2009(12).
[6] 李博.自媒體視域下的大眾媒介素養探析[J].商情,2014(10).
[7] 金生鉉.理解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8] 李清,張家平.自媒體時代微博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新余學院學報,2014(4).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