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琳智 陳玥
【摘要】社交媒介蘊含的分享和互動觀念,給高校教學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本文以上海市高校為例,通過對四所大學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對高校教師的深度采訪,探討社交媒介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以及如何更好地運用社交媒介進行教學,培養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社交媒介 教學
【Abstract】The concepts of sharing and interacting embodied in the prevalent application of social media has brought much room for the teaching improvement in universities. Taking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has undertaken an empirical study through questionnare targeting at students in four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and depth interview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t has explor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ocial media used in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 and its mode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it. At last, the paper has discussed how social media can be better applied in the teaching to cultivate practical talents.
【Key words】social media; university teaching
【基金項目】上海金融學院2014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B1?鄄12?鄄8201?鄄06?鄄220105)。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18-02
國內外關于社交媒介的研究并非是一個新興課題,然而關于社交媒介如何運用于高校教學的研究卻大都淺嘗輒止。本文試圖以上海市高校為例,通過對上海外國語大學、東華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金融學院等四所高校發放240份問卷(收回231份問卷,其中228份為有效問卷),同時亦對6位教師進行深度采訪,探討社交媒介運用于高校教學的現狀、模式以及存在的問題,探索教師如何更好地運用社交媒介,培養應用型人才。
一、大學生運用社交媒介的現狀
1.大學生對社交媒介依賴性非常高
在“大學生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介”中,“QQ”和“微信”分別以94%和86%分列第一和第二,而用于高校教育教學的互動社區易班是使用最少的媒介,僅占4%。在“平均每天使用社交媒介的時間”中,“2到3小時”占比最高(29%),而“5小時以上”竟然高達21%,這說明大學生對社交媒介的依賴性非常高,教育者大可利用其依賴性,將課堂知識通過社交媒介來進行更有效的傳播。當被問及“在上課時是否使用社交媒介”,50%的人選擇“偶爾會,但時間短”,18%的人選擇“經常會”,而對于為什么選擇上課時間用社交媒介,竟然有71%的人認為“老師上課無聊,想找些有意思的東西看”,這確實是對教育者的一個警示。互聯網的逐漸普及讓師生在信息獲取上趨于同步,單向的灌輸教育已無法吸引學生,教師應注重將各種媒介進行結合并努力豐富教學內容來更好地傳播知識。
2.大學生運用社交媒介的目的主要傾向于消遣而非學習
在“使用社交媒介的目的”調查中,“方便和朋友、家人聯系”和“分享好玩有趣有用的信息”分別占到了83%和76%,而63%的人則將其作為無聊時的消遣,47%與46%的人用于獲取最前沿的專業知識以及方便團隊之間進行討論與合作,可見大學生使用社交媒介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消遣與信息分享。而“在學習中使用的社交媒介種類” 中,70%為“即時交互類社交媒介(微信、QQ、MSN等)”,62%為“信息傳遞類社交媒介(電子郵件等)”, 55%為“信息分享類社交媒介(微博、博客、空間等)”,28%為“信息討論類社交媒介(論壇、貼吧等)”。可見大學生將社交媒介用于學習時的目的主要是資料共享與溝通交流。這也要求教師在新媒體環境中開始轉變角色, 從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活動,改變教育模式,真正實現信息共享和民主討論。
二、社交媒介在上海高校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1.信息傳遞和即時交互性社交媒介在教學中的使用頻率明顯高于信息分享類和討論類社交媒介
在“你校教學系統與社交媒介的關系”這一問題中,有55%的調查者選擇了“聯系緊密,社交媒介與作業、考核等掛鉤”,33%的人選擇了“學校有相關政策鼓勵使用社交媒介,以自愿為主”,另有14%的人選擇了“傳統的教學系統,與社交媒介完全沒有關聯”。而在“你們的教師將社交媒介運用于教學的頻率”調查中,22%的人選擇了“基本每節課都會用到”,17%的人回答只有課外才被使用,13%的人回答在進行章節總結時會用到。可見,許多高校已經開始重視社交媒介在教學中的應用,并投入使用。而在教師一般使用何種社交媒介的問題中,“信息傳遞類社交媒介(電子郵件等)”占38%,“即時交互類社交媒介(微信、QQ等)”占24%,“信息分享類社交媒介(微博、博客、空間等)”占14%。可見,信息傳遞類的社交媒介仍然是教師普遍使用的方式,教學中仍然是以信息傳遞和分享為主,而更能體現知識碰撞和交流討論的即時交互類社交媒介仍然處于較低使用狀態。
2.教師與學生對于社交媒介運用于教學的支持與質疑共存
調查發現,學生普遍認為社交媒介具有傳播迅速、可移動接收的特點,還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賦予“個性化”新的含義,真正實現分享和互動。但59%的人認為“可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43%的人擔憂“高校設施的配套問題”,還有少部分人表現出對“隱私和信息的泄露”、“阻礙人際交流”等問題的擔憂。可見,雖然社交媒介應用于教學存在諸多優勢,但學生亦表現出了對其過度運用的擔憂。
教師雖然認為可以利用社交媒介搜索、共享大量教學資源,但其局限性也顯而易見:第一,社交媒介教學是否會額外加重教師的課外工作量?如何核定?第二,社交媒介的虛擬空間是否會讓師生之間的信任度減低?第三,在技術上,包括教師個人隱私保護上都存在一些問題。
三、社交媒介在高校教學中的發展建議
對于“如何在高校教學中推廣社交媒介”,59%的人認為取決于“教師傳統觀念的轉變”,51% 和46%的人認為“學生自主意識的增強”和“社交媒介自身功能的完善”起著重要作用,而支持“學校的強力實施”和“相關政策的頒布”的人也達到了29%和28%。本文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或可使社交媒介在高校教學中發揮其最大的效用。
1.教育部門的有力推動和管理
調查發現,阻礙社交媒介在教學中運用的最大問題來自于教師的顧慮,即使大家都認可社交媒介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顯著的優勢,但如何掌握社交媒介的技術,如何計算工作量是兩個較大的問題。如果能夠簡化自身操作,完善資料共享功能與在線交流功能,研發可適用于教學系統的社交媒介,完善學習進程記錄與打分機制,就能使教師比較容易接受和使用。如果教育部門能成立專門人員研究如何將社交媒介更系統地運用于教育領域,并撥發專項基金,且組織一些對教師的培訓,則可能使教師更好地掌握社交媒介教學工具;另一方面,針對社交媒介的教學可能延伸到課堂外的教師工作量核定,如果適度將媒介輔助學習作為教師考評的一部分,制定比較合理的工作量計算標準,則可推動師生對社交媒介的運用。
2.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嘗試
在新媒體時代,教師可以借鑒國外一些先進經驗,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嘗試將社交媒介作為了解、分享和互動的輔助教學工具。另外,我們可以利用社交媒介進行在線教育、將課堂音視頻和學習資料分享給學生、鼓勵學生關注優秀的微博、微信等、在群組內進行班級公告與課題的布置討論、鼓勵學生尋求擁有共同學習興趣的同伴,形成自己的學習網絡,獲取所需的資源,并建立一套考核制度來督促學生使用。
總之,社交媒介應用于高校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改革,需要政府機關、教育機構以及高校師生的共同配合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余文武、楊軒宇:“微博客”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探究,《當代教育論壇》,2011年第9期
[2]王平:博客應用于教學領域淺析,《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08第6卷
[3]Birgit Oberer, Alptekin Erkollar:Social media integ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cross?鄄course google plus integration shown in the example of a masters degree course in Management.[J]Procedia?鄄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47 ( 2012 ) 1888–1893
[4]R.Ratneswary V.Rasiah:Transformative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Using Social Media in a Team?鄄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J]Procedia?鄄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23(2014)369?鄄379
作者簡介:
曾琳智(1977年4月-),女,上海金融學院講師,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博士,從事公共關系、公共外交以及教學改革研究。
陳玥(1994-),女,華東政法大學2013級新聞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