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娜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39-01
當前的教育對學生的考核及評價還是以考分的高低來衡量,分數考得高,很多榮譽接踵而至,落下話就上補課班,看看學校門口的補習班可謂種類繁多,花樣翻新。上補習班的同學絕大部分最后都是不喜歡學習,甚至不想放假。在課堂上更不用說了,不配合老師的工作,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搞小動作,不按時完成作業……這樣的孩子他快樂嗎,在學習中他反饋回來的都是痛苦的經歷。
要變“痛苦”為“快樂”,一個根本的辦法就是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興趣的培養就要從活動入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課外活動給予充分的重視,他認為,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自然延伸和有益補充,它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有了用武之地,并在活動中提高各種能力和激發靈感,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通過多年的語文教學,我積極開展課外活動,有了自己的點滴體會。
一、在情境中培養興趣
長篇樂府詩《琵笆行》的教學難度較大,讓學生背誦下來更是難上加難,為此我創設了情景劇《琵琶行》。在排練的過程中,學生們十分積極,大家集思廣益,相互討論、交流,感受“秋風蕭瑟,葦絮漫天飛揚,夕陽已落,夜色漸濃”的環境,靜聽琵琶女的傾訴,琵琶聲的嘆息,感受作者被貶的憤懣,一個人的孤寂。通過該情景劇的展現,學生們用自己的藝術形式表現了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的經歷,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 “小演員”們用手法夸張、充滿樂趣的表現方式,將經典演繹得活色生香。情景劇的演出獲得了不小的收獲,通過這個情景劇的開展,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一些學生自發地查閱有關白居易的生平或者其他作品,想更多地了解作者,這樣可以加深、鞏固和運用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范圍。
二、開展讀書報告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的活動中,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學生的閱讀水平要提高,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讓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我采用 “讀書報告會”這種形式,學生暢談了自己讀書的收獲與思考,豐富同學們課余文化生活,提升課余文化品味,讓學生們深深感受到了讀書給予的快樂和啟迪這樣一來,一些學習上比較被動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興趣都被調動起來了。讀過《三國演義》的學生對《出師表》中諸葛亮的“忠先帝,報陛下”的感情理解就非常容易了,也能夠理解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的精神。讀了《駱駝祥子》更能理解《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祥子痛苦艱難的生存狀況,其中有很多描寫天氣現象的,這都是為了表現勞動人民在舊社會中的低下的地位與悲苦命運。
三、開展文學社團
開展文學社團,10人一組,每周出一次報紙,孩子們自己設定的報刊名《流星雨》、《神奇的魔棒》、《小小花仙》、《中國小子》,經過所有學生投票,選擇其中一些優秀的統一刊印到班級的雜志《我想對你說》上。這一活動的開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合作,孩子們在社團中自行分配任務,分配到個人后,他們都自發的積極的去完成,使學生變成了主動學習者、研究者、參與者。活動中不但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提高同學們的寫作水平,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與人合作,促進了完善自我。
四、經典誦讀比賽
到了中學時代,詩詞曲涉及范圍較廣、難度較大,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這些詩歌與現在距離太遠,學生興趣不大,如何讓孩子重溫經典,熱愛經典,在班級我開展誦讀比賽。
每次誦讀活動都有一個主題,比如剛剛講過的杜甫的詩作,我就會讓學生收集有關杜甫的詩歌來開展誦讀比賽。在誦讀《望岳》時,從學生的誦讀中似乎看到了青年時代的杜甫,有著浪漫與激情,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再讀《石壕吏》、《春望》、《秋風為茅屋所破歌》能夠看到此時的杜甫沒有年輕時的活力,更多的是憂國憂民的情懷。孩子們在誦讀經典中學會了做人,潤物細無聲地滋潤他們的心靈,使孩子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的道德品質,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孔子有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幾千年前的孔夫子都告訴我們,學習要從興趣開始。經過幾年課外活動的開展,我也深深的感受到,語文素養的提高,必須從興趣抓起,這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發展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較好途徑。
語文課程資源豐富,我們不能僅局限于課堂資源,適當地開展課外語文活動,為封閉的課堂打開一扇窗,使語文學習能夠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能夠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組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也擴大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空間,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我們生活的大舞臺就是學習語文的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