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慧
【摘要】在中華民族這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文化長河中,筆者要探討“小學語文教學的經典教育”問題。目的是希望通過對小學的學生們進行經典教育,可以讓他們深刻的體會到自己是被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承和民族偉大的文化乳汁孕育成長的。希望他們可以從小就提高,端正自己對于社會以及自己人生的態度。隨著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知,可以更加深切的體會到我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關鍵詞】教育 小學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46-01
研究所謂的經典教育,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在大腦發育最快速的年齡段,可以更深層次的接觸到人類的最高智慧文化,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自身的修養。語文是重要的,獨特的,不是任何一門學科可以替代的。但是一部分的語文教學仍然讓人擔憂,不單單是在一些經典文學,詩歌的教學中,很多教師更忽略了對學生的情感教學,人格的塑造和智慧的啟迪。
一、教育的含義
什么是經典?很多人不禁要問怎樣才能說是經典。經典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傳承。經典就是人類漫長歲月中遺留下來的智慧。經典是不可以復制的,經典是垂范后世的。經典教育都是以那些經典的書籍為本,讓學生們更多的閱讀那些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暢游在書籍的海洋中,被文化熏陶著,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何謂經典?經典是原創作者們集情感,智慧,思想精神為一體的獨有的人生體驗。如果說學生們只是聽從老師們的解讀,或者直接閱讀解讀完的書籍,而不是直接接觸原著,那么就如同吃別人吃過的食物,又怎樣能從中品嘗到食物本身的美味?所以學生閱讀原汁原味的經典著作,從中吸取作者的人格魅力和智慧的結晶。
二、經典教育的重要性
全世界不論哪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蘊。而祖先為后人留下了幾千年的經典著作。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都在這經典之中。他們記載著,傳承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歷經千年的洗禮,我國文化仍然閃耀著耀眼的光芒,那包含著深刻的語言文字,凝聚在作者們濃厚的情感和他們對人生的思考感悟。當在學生記憶力最好的年齡段,閱讀這些經典書籍,并背誦下來,爛熟與胸,那么在他們今后的成長體驗中,慢慢感悟這些經典,一定會讓他們得到心靈的洗滌,靈魂的升華。
三、教育的實施
雖然在理念上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經典教育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在現實中,真正實現這樣的教育還是處于探索階段。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來實現經典教育,希望可以為學生們創建一個完善的經典教育課堂,在未來的經典教育實施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一)周圍環境的影響
周圍環境的好壞,對學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好的環境氛圍可以感染學生。首先教育不僅僅就局限于課堂上,不是只有在課堂上才是得到知識的唯一途徑。對于學生來說,待的時間最長的地方就是家和學校,所以這兩個地方的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二)經典對話
在語文教學方式中,一直以來都是老師直接對學生進行教授知識。學生只能聽從老師的不斷灌輸。老師從教材上得到知識,再灌輸給學生,這一過程中老師占據著全程的主導地位,學生沒有話語權,只能是聽從老師的一切指揮。這種模式化的教學,使得學生思維僵化,語言沉默,沒有了進取精神,也失去了青少年該有的活力與蓬勃的朝氣。在經典教育中,學生自由誦讀,自己去體會書籍中要傳達的精神,自由思索,大膽想象。同時老師和學生也可以根據經典話題進行溝通,互相交流,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不再是占據著主導地位,與學生一起交流,使學生們真真正正的了解到經典文化的魅力。
(一)享受經典
語言對于學生來說一定是枯燥的,乏味的。那么經典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將學習變成了一種享受。使學生們在學習中得到樂趣,享受幸福。對于現在的語文教育來說,學生是苦悶的,每一天都是在老師不停的講解和不斷的灌輸知識中度過的。在課堂上,學生們都是專注于標準化的題目里,只是為了成績而不得不接受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語文已經變成了學生心里的一個痛。學生享受不到閱讀的樂趣,體會不到閱讀帶給他們的幸福感,經典教育應該是讓每個學生都可以享受到閱讀帶給他們的快樂,使學生在緊張勞累的學習生活中,可以悠哉的漫步在經典世界的海洋中。讓學生們一邊享受著學習,一邊享受著童年。
文化的底蘊都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不能急功求進,要鍥而不舍的堅持。語文的教學是傳承者我們中華民族偉大而又精神的優秀文化的。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性。讓學生可以從經典文學中體會語言文字的奧秘,體驗作者的人生體驗,體味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永恒,這正是教師要努力追求的。用經典文化構建精神大廈,用經典教育譜寫美妙人生。
參考文獻:
[1]黃小蘭.關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老區建設,2009(10).
[2]王萍.小學語文教學全語言教育理念論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6(11).
[3]陳瑜姝.品賞細節以情激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