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楠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46-02
從教以來,總有學生反應高中物理難學,也有一些教師反應高中物理不好教。我覺得說物理難原因在于物理的學科特點:高中物理和初中的聯系并不太多;物理的知識點環環相扣,聯系緊密,一旦哪一環節沒學好會影響接下來的學習;牛頓力學就是高中物理的骨架,貫穿了高中物理的始終,而學生習慣于現學現用,忘記與之前知識的聯系。所以老師覺得講得挺清楚的,可學生還是學不好,成績自然不高。針對這一情況,我總結了一些方法,希望對高中物理教學有所助益。
一、“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古語就有“親其師”,“信其道”這一說法,實際上也確實是這樣。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你所教學科的內容,也是進行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我覺得最基本的應做到一視同仁。其實在教學中,我覺得沒有哪位老師會把學生劃分層次以區別對待。但在課堂活動上一些好學生確實讓老師教的得心應手,課后作業也總能讓老師十分滿意,久而久之,許多老師會不自覺地“優待”這些好學生。這樣做的最后結果必然是好學生恃寵而驕,差學生自暴自棄。學習效果和成績都會大打折扣,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克服這一點。對好學生不姑息,對差學生多鼓勵。
二、充分把握課堂時間搞好教學
現代教育對教師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教師備課一定要充分,針對不同的知識內容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我的原則是:學生能完成任務老師絕不代勞。現在的課堂早應告別曾經的“老師滿堂灌”模式。記得聽過一則笑話:一老師在課堂上正滔滔不絕地講課,突然發現有一名學生在睡覺,于是示意同桌將其叫醒。這時那位同桌說:“我不叫。你弄睡的你自己叫!”笑過之后,我們不應該自己好好反思反思嗎?我現在講課一節課最多不超過二十五分鐘,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討論,勤思考,練表達,既省時又高效的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學生間的思維更接近,易溝通,絕對不會打瞌睡,印象也更深刻。有人也許會問,二十幾分鐘能講完課嗎?我的回答當然是“能”。這樣上課雖然看似輕松,實則并非如此,因為工作都在課下了,在備課時要更累。教師在備課時要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出準確預測,有選擇的放手給學生討論、研究。剩下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要精講,細講,而且最好做到深入淺出,吸引學生,實現高效課堂。
三、想辦法幫學生記住所學知識
作為教師把知識講清楚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只做到這一層還稱不上是一名好老師。因為學生學習知識絕不能只停留在聽懂老師講課這一層面。“學以致用、融會貫通”才能把知識吸收、掌握,這就要求學生首先要記住知識點。我本身是一名高中物理老師,下面就以物理學科為例簡單介紹幾種方法。
1.幫學生把知識歸納穿串。如何從一堆珍珠中抓起更多的珠子?用手抓起總是不停地掉落最后所剩無幾,但如果把這些珠子用線穿起來,就很容易抓起來了。其實高中物理是成體系的,所以我在講授知識的時候就更注意每個知識點前后的聯系,在每一小章結束后我都會讓學生對本章知識進行總結,重新整理。學生會在這一過程中對知識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認識。
2.聯想法。在個別知識點上可采用此法。比如講超重和失重時,學生總把超重和失重弄混,后來講定義概念時我教學生這樣聯想:超——有超過之意,也就是物體受到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反之就是失重。這樣學生就再也不會記錯了。還有高中階段超重一般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我讓學生聯想超人的動作,這樣學生就特別容易記了。
3.順口溜法。利用順口溜特別便于記憶。比如在講《萬有引力與航天》這章時我們可以說:地球中間站,衛星圍著轉,越近它越快,越遠它越慢。同步衛星要定點,軌道與赤道同平面。在講《電場強度》一課時,我們可以用:電場強度是矢量,正電荷受力定方向。描繪電場用場線,疏密表示弱和強。
四、寬嚴并濟,張弛有度
就像每條出廠的彈簧都有自己的彈性限度一樣,學生的心理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老師對學生嚴格甚至嚴厲這無可厚非。但一定要掌握好這個度,如果老師一再過高過嚴地要求學生,學生會感覺無論怎么努力也達不到老師的要求。這樣在長久的批評聲中,學生也許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緒,這非常不利于學習。
還有一些老師,本著和學生做朋友,與學生打成一片的原則,與學生親近過度。致使學生對這樣的老師一點畏懼感都沒有。最后的結果是學生對老師布置的任務打折扣,或是上課做與課堂無關的事,這樣當然也是不好的。
不過這個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摸準的,要試探著來。對待犯錯誤的學生,我一般采用這樣的方法:先提及他的優點,首先對他給予肯定,然后針對他的錯誤嚴加批評。學生一般都覺得辜負了老師的信任,很不好意思。所以對于這樣的錯誤基本不會再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拉近了與老師的關系。
以上幾點只是我在教學中摸索出的一點經驗,歡迎大家交流、指正。有人說教學是春華秋實的守望,是默默無悔的堅持。無論一個人地位有多高,貢獻有多大,都離不開老師的啟迪和教誨。教育的本質就在于兩個字——傳承。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擔起自己的那份責任,那么一代一代我們的教育事業必然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