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群
【摘要】班主任工作藝術是個永恒而又與時俱進的課題,作者抱著對教育事業的赤誠和熱愛,用自己的親歷實踐,用濃濃的呵護每個學生個體的熱愛,精心探索和實踐,繪制出了屬于自己的班級管理藝術版塊,實在,適用,好用。班級管理是一門辨證的科學,作者用自己的智慧,默默勤耕,譜寫著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熱情和不懈的努力去探索、去實踐、去總結和去優化班級管理工作的華章。
【關鍵詞】管理 班級 教師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63-01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21世紀我國的學校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班級管理模式也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如何科學地管理好洋溢著時代氣息的學生呢?經過探索與實踐,我認為以下幾點做法,還是行之有效的。
一、教師應以獨有的人格魅力為媒介,學會推銷自己,讓自己成為班級管理的協助者
從現代學生的眼光和擇師要求來看,班主任老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激情、富有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善于合作,風趣幽默,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其實,這些是時代發展的趨勢與要求,也是我們教師追求的目標。所以,教師應該意識到,原來的“強權”、“禁壓”之類的班級管理模式已不適應時代和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需要。為此,教師應轉變觀念與自身角色,想方設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讓自己成為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的教師,并學會向學生推銷自己的具有時代特點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推銷自己歡愉的審美體驗、專長和愛好,與學生拉近距離,提高教師親和力,讓學生真心地喜歡你、佩服你。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想方設法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與眾不同魅力的教師,做法主要有以下幾點:(一)不說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話,不說傷害師生感情的話,不說不留余地的話;(二)不在學生面前表現不雅的舉動;(三)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教師對學生的給予,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二、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身體力行,關懷學生,并增強學生關心他人的意識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育各種類型的學生,會遇到繁多的個體表現,從而嘗遍了由學生引起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人之初,性本善”,從本質上來說,少年兒童都是好的,他們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對學生課內外的不良表現,教師要盡量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以樂觀平靜的心態進行“冷處理”,從“關懷學生”這個角度出發,與學生一起追溯事情發生的根源,從而分清是非,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當然,對學生的關懷和幫助應該是無微不至的、持之以恒的,只有這樣,才能“吹盡狂沙始到金”。這是一種積極的“關懷效應”,是管理班級和轉化后進生的情感基礎。
三、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參與者
目前,有些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過于強調自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參與。如今,時代在呼喚:不要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要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讓學生做自己的主人。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善于激活學生的管理潛質,努力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充分發揮管理才能,力爭全員參與,人人既為管理者又為被管理者,從而形成一個科學的系統的班級自主管理模式。在實施班級自主管理模式過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幾種做法:(一)采用“雙線管理機制”。目的是在班里形成監督與反監督的氛圍,學生受班干部的管理,班干部的工作受同學們的監督。我要求學生:如果哪個班干部的管理你不滿意,請及時反映。然后,我會盡快調查、了解他們反映的情況。如果是班干部在管理方法上出現了問題,我會耐心地指導他們如何做好班干部,直到他們的工作讓同學們滿意為止;如果是因為個別班干部的確不適宜做班干部等特殊情況,那我會通過教育,希望他(她)以班集體的大局為重,在征得其同意的前提下,讓“能者上”。這樣,班級管理無形中就實現了有效的“雙線”管理。(二)結合班級的實際,提出具體的富有鼓動性的班級奮斗目標。目標是集體的發展前景。它具有很強的導向和激勵作用。
以上兩種做法僅僅是班級自主管理模式中的一個縮影。有經驗的班主任就會發現,當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一旦被增強起來的時候,他們就會自覺地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自我認識、自我監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這樣,班主任開展班級管理工作就如魚得水了。
四、保持犀利的眼光,及時掌握班級發展的微妙變化,取利去弊,確保班集體正常、健康地發展
學生每天都在成長、發展,他們的好奇心、模仿能力都很強,而鑒別能力卻比較差。因此,在這物質豐富、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他們的身心發展很容易受外來文化、時尚潮流的負面影響。班主任要積極正確地面對、疏導。
總而言之,班級管理是一門辨證的科學,它需要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熱情和不懈的努力去探索、去實踐、去總結和去優化。
參考文獻:
[1]李強.淺談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的探索與實踐 [J].讀與算(教育教學刊)2014(04)
[2]陳瑤.班級管理的探索與研究[J].甘肅教育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