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應
【摘 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人的素質所包含的兩大系統,兩者辨證統一,互相促進。語文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智力的開發,更應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使學生熱愛語文,樂于學習語文,從而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非智力因素;培養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非智力因素主要指人的情感、意志、性格、興趣等因素。在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可以從保持高昂、穩定的課堂情緒;培養、鍛煉學生優良的意志品質;著力培養學生“成功型”個性;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等方面入手。
一、保持高昂、穩定的課堂情緒
情感是人的行為的動因,能直接轉化為學習動機。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感染作用,特別是語文課,教師飽滿的積極的精神狀態,能造成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充沛的感情,能使學生情緒受到深深的感染;教師講課時繪聲繪色的描述,可誘發學生的感情體驗;教師循循善誘的啟發和周密巧妙的教學設計,可創設出良好的教學情境。
實踐經驗告訴我們,課堂上教師情感不投入,感情不充沛,往往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平時教學中,課堂紀律松散,責任不在學生,而在于教師情感不投入,課前準備不充分,講課不得法,未能創設良好的情境。因此,一味批評學生上課不專心,不配合,不如教師增加情感投入,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保持高昂、穩定的情緒,從而順利達到學習目標。
二、培養、鍛煉學生優良的意志品質
意志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突出表現,我們在平時見到的那種腦子并不靈活,卻能孜孜以求的“苦讀型”學生,他的成功關鍵在于有較強的意志力。因此,教師應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優良的意志品質。
1.加強目的教育,樹立堅定信念
一般而言,學生的學習目的往往表現為以下幾種意向層次:一是為祖國需要而學習;二是為個人前途而學習;三是為了父母而學習;四是毫無目標,混日子而已。
我們的目的是要把學生較低的層次特征,轉變為最高層次。在語文教學中,可通過課文講授,作文評改、個別談話等多種渠道,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切近他們層次特征的教育。如對第四層次特征的學生,如果在他的聯系(或作文)本上,寫上“為報答你父母的厚愛而努力學習吧”等批語,對第二層次特征的學生,用課文中諸如“東陽馬生”之類的為前途而勤奮學習的事例激勵,則對學生起促進作用,但在一、四層特征的學生作業本上寫“為祖國的需要而努力學習”等批語,往往不會有多大效果。可見目的教育還要注意其“可接受性”和由低到高的引導,否則將事倍功半。
2.增強競爭意識,激發強烈愿望
要達到目的,必須要有強烈愿望,愿望能激勵學生為了渴求的目的而去克服困難,努力奮斗。一個對目的抱著無所謂態度的人,顯然不會為能否實現目的而苦惱,也不會為此而堅持不懈地努力。
在教學中,引入激勵機制,增強競爭意識,是激發強烈愿望的關鍵。像語文課的作文競賽、知識競賽和辯論、朗誦、演講等活動形式,均可達到激發學生奮發向上而不甘落后的目的。但這也要因人而異,如對成績好的,可鼓勵他寫作投稿,而較差的學生則只能采用在班級辦“手抄報”等形式,讓其“成果”得以表現,但均可起到激勵作用。
3.嚴格常規訓練,養成良好習慣
良好習慣與自覺性、自制性、堅持性等意志品質有著密切的關系,培養良好習慣的過程也是磨練學生意志力的過程。在教學中,學生各方面的良好習慣需要通過教師的嚴格訓練才能養成,例如:用方格本做作業以訓練認真書寫的習慣;作文修改后再謄抄以訓練其修改文章的習慣;制作資料卡片以訓練其良好的閱讀習慣;堅持寫隨筆以訓練觀察和思考的習慣……
三、著力培養學生“成功型”個性
人的性格、個性,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心理學研究表明,從小在各種活動中獲獎,常常受到師長的親近、表揚,這種學生,成績往往優秀,因為在經常獲得贊許、羨慕的氣氛中,學生自信心、自尊心就會得到充分發展,如未在以后遇到特別的挫折,就會形成“成功型”的性格;與之相反,從小受到師長的批評、懲罰、同伴的嘲諷,又常常在活動中失敗,他就會不自覺地在感覺上認為自己笨,沒出息,長此以往,便形成一種“失敗型”個性。“成功型”與“失敗型”個性一旦形成定勢,將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乃至人的一生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幫助學生樹立成功意識,培養“成功型”個性十分必要。而在語文教學中,最好的辦法就是創設“成功”的環境,使所有學生經常感受到實現目標后成功的喜悅。
例如,教材中名篇名段要求背誦,對學習好,記憶力強的學生,可讓其在課堂上表現;對學習差的,背誦有困難的學生,則可挑選其最熟悉的語段,同樣可以讓其“露一手”,從而激發其完成背誦任務的自信心;再如,學生若厭惡作文,則可在命題上采取寬容政策,命題作文時也容許自由作文;對學生習作,即使“下乘”之作,教師也應善于發現其“閃光點”(如某段描寫,某節議論,某個開頭,某種修辭手法的運用,甚至某一頁書寫等),只要有可取之處,均應予以表揚和鼓勵。
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成功型”個性,讓學生程度不同地享受到“成功”的快樂,久而久之,學習的自信心,進取心自然形成,學習效果必定會不斷提高。當然,在培養“成功型”個性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引導學生防止驕傲自滿,正確對待挫折。
四、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體會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課上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重要的是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來。教師的“激趣”工作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激發“知趣”
青年學生一般都有強烈的求知欲,在課堂上,如果能在完成主要任務的同時,加大知識信息量,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需要,拓寬知識視野,則能激發興趣,受到歡迎。
2.調動“情趣”
心理學表明,青年學生的內心世界是一片洶涌的大海,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強烈的情感共鳴,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情景交融、情理兼備的好作品,要充分利用它去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情趣”。
3.發掘“理趣”
一般來說,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抽象思維能力已相當發達,他們非常樂意探討事物的真相,來龍去脈,前因后果。數理化知識那樣枯燥抽象,有些學生也學得興趣盎然,就證明了這一點。因此,語文教學要適時引導學生尋求規律,探求真理,這不僅不會泯滅學生的學習熱情,相反還會大大激發其興趣。
4.運用“語趣”
教師語言的趣味性,能造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這是不言而喻的,它對學生興趣的激發更直接,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當遇到教學中平實說明,抽象分析的內容,學生情趣不佳時,教師必須調節語言,使學生學習勁頭保持最佳狀態。
在課外,經常性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則是激趣的最有效方法。語文教師要當好學生的顧問和參謀,組織文學社或課外興趣小組,積極開展諸如賽詩會、演講會、辯論會、書法賽、作文賽、辦小報、搞采訪等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人的素質所包含的兩大系統,兩者辨證統一,互相促進。實際上,任何活動的結果都是活動者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綜合反映。今天,我們大力提倡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更應注重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因為它在人的發展和成長中,具有重要的甚至決定性意義。我們廣大語文教師,要認真把注意力放到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來,使學生熱愛語文,樂于學習語文,從而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