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
【摘 要】新形勢下如何實施有效地本地區生物教師培訓工作,是培訓者和管理者直接面對的課題。實踐證明,培訓內容的適用、施訓形式的變化、機制管理的科學與否,都應是以參訓生物教師的評價為標志的,否則,因缺少教師的參與和生成,生物教師培訓往往是低效的。從調查入手,了解生物教師需求,把握教師成長動態,是實施初中生物教師有效培訓的前提也是歸宿。
【關鍵詞】中學生物學;教師;在職培訓;需求;調查;分析
我們采用調查問卷與訪談相結合形式主要對本市初中生物教師進行了調查,客觀真實地反映初中生物教師對培訓工作的需求,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對象來自18所中學,占本地中學總數的58%;包括城市中學,郊區中學以及鄉村中學的在職生物教師。調查中隨機抽查,注重從各個年齡層、各教學年級、各學歷層次等方面選取調查對象。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共發放調查問卷34份,回收問卷34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34份,占回收問卷的100%。總體上說,本次調查對象代表了本地區中學各個層次和水平的學校及生物教師,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二、調查結果的分析與思考
(一)在職培訓對生物教師個人發展的作用有限
生物教師在職培訓的目的除了使其獲得知識以滿足工作需要外,還要滿足個人發展與提高的渴求,促進其自我完善,提高其面對和解決新問題、新困難的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滿足。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個人成功會促進其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從這個原理上分析,在職培訓應該廣受生物教師的歡迎。但實際上由于時間安排不當、培訓實效性不強、擠占教師時間、培訓內容與提升生物教師資歷和待遇關系不大等原因,相反使不少生物教師常常感嘆在職培訓演變成“上課睡覺、下課拍照、回家一問什么都不知道”形式。這樣的培訓對生物教師個人發展的作用實在有限。
(二)傳統形式培訓影響力減少,基于網絡的培訓沒有得到教師的認可
傳統的在專家講座式和指導式培訓不再受老師的歡迎。從調查數據上可以看出在這方面只有29.4%的關注度。而對于同行之間的互動式、參與式、研討式的教學培訓和實地觀摩式培訓受到了教師的追捧,關注度最高,達到了64.7%。同時,同行的展示、共同研討之所以受到了教師認可,這體現出教師已經認識到教學的問題不能靠專家和理論解決。
(三)培訓理論部分過于宏觀,與地方教師教學實際聯系不緊密
調查中多數生物教師表示以往的培訓內容涉及到教學理論方面較多,而對教學中需要的教育技術、教育實踐、學生學法指導、創新教學的方法、教育科研等方面內容設計相對偏少,遠離教師的教學生活,參訓教師尤其是鄉鎮教師和年齡偏大的教師學習起來就顯得吃力。只有8.8%的生物教師認為培訓內容80%以上有實用性,38.2%的生物教師認為培訓內容只有60%以上有用。這是由于授課教師多數是高校教授或脫離教學一線的教師,缺少對教師微觀課堂教學問題的分析,使理論較為空洞乏力。
三、建議與對策
(一)創新培訓模式,實現個性化培訓
一方面,在集中培訓中盡量減少大班額,多增加小班額培訓,進一步豐富培訓的方式,像名師講學、脫產研修、案例觀摩、送教上門等生物教師們喜聞樂見的培訓方式,要作為常用的方式貫穿于教師培訓的始終。另一方面,則是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購買并搭建教師網絡化培訓管理與數據平臺,把生物教師的個人業績與培訓經歷等信息納入數據庫管理,并根據他們的學科特點和培訓需求將教師進行分層、分類。同時,根據教師培訓需求設計相應課程并錄制成視頻放在培訓平臺中供教師選擇,開展 “點菜式”網絡培訓,以解決網絡培訓實效不高的問題。
(二)統籌規劃,按需培訓,建立以校本研修為主的多元培訓模式
地區的差異,生物教師的年齡差異,學校的硬件差異,這些客觀存在的差異性都對培訓工作在培訓形式、培訓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更好地在差異中尋求有效的培訓模式,針對年齡、教齡的差異,可以探索按年齡、學段施訓,盡少采用一鍋燴。
(三)圍繞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為目標設置培訓內容,突出生物教師普遍關注的教育教學熱點,切實滿足培訓者的需求
首先,生物教師培訓的目標定位要以其教育教學實踐為出發點和歸宿,生成培訓問題,變理念培訓為主為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為主的培訓,要緊緊圍繞“如何提高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能力”這個核心設計內容,實施過程中要突出“做”字來做文章,強調在“做中學”,只有老師們行動了,才可能有改進、有轉變、有提高,才能改變過去培訓中的“聽了激動,回去不動”的現象,培訓才有實效。其次,培訓專題零散、不系統是當前培訓內容設置中普遍存在的,今后應由重零散性知識專題設置為強化系統性文化素養知識專題設置。
參考文獻:
[1]付義朝.武漢市初中教師在職培訓需求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2006.
[2]王斯依.上海市中學生物教師繼續教育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