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海英
所謂班級文化,一般是指班級成員在班主任引導下,朝著班級目標邁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的內容主要包括:精神層,如班級目標、班級輿論、人際關系和班級風氣等;制度層,如一日常規、課堂常規以及各種獎懲制度等;物質層,如名人警句、英雄人物的畫像及板報等教室環境的布置。
班級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體凝聚力和良好班風的必備條件。班級文化建設不但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積極向上的班級精神,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新課程倡導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環境,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就要求農村學校班主任結合本校的客觀條件及學生、農村的實際,建設一些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素質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的班級文化。本人就班級文化的建設作了一些探索。
一、物質文化的建設
物質文化是班級文化的硬件,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文化。優美而溫馨的教室環境能給學生增添生活和學習的樂趣,消除學習后的疲勞,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陶冶學生的情操。在工作中我們深切體會到:在一個窗明幾凈,文化氛圍濃厚的班級里,師生的榮譽感、班級的內聚力都比較強。因此作為一名班主任應重視教室環境的“美化”,力求讓教室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注重教室的衛生
干凈的教室不是打掃出來的,而是保持出來的。平時的工作中,我經常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看到地上有紙屑就主動撿起來,課桌椅擺放整齊,粉筆、小黑板、掃帚等也要擺放得井井有條,決不讓“臟、亂、差”的現象在教室內出現。
2.重視教室的布置
教室布置可以個性化,我的做法是:①教室的兩側張貼名人名言及名人掛像,有時也發動學生用自己的畫畫、書法作品等來點綴。②教室后面要求小組每個月輪流出黑板報,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③在黑板上方掛國旗、班旗及班里的口號,讓學生時常感受到班級目標的鞭策。④設立溫馨提示欄和悄悄話信箱。溫馨提示欄設在教室外面靠近門口的墻壁上,內容以天氣預報,衛生保健、預防季節傳染病的小知識為主,體現班級以人為本的人文性;悄悄話信箱是師生情感交流的一個綠色通道。學生在學習生活上遇到困難或對班級管理有什么建議等都可以悄悄通過信箱告訴老師。⑤講究桌椅的排列、布置。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隨時變換桌椅的擺放。
二、制度文化的建設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學的學生大多集體觀念較為淡薄,紀律也較散漫,自覺性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制度文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班級制度文化建設,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制度的制訂與完善;二是制度的實施。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根據班級的實際制訂一系列的班級規章、制度、公約和紀律等,在經過全體成員集體表決的基礎上,認真組織實施,堅持“依法治班”。
三、精神文化建設
班級精神文化,主要指在實踐過程中被班級大多數成員認可的共同的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信念等意識形態。它是一個班級的本質、個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建設班級精神文化,我們可以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環境對人的影響是通過人與人的交往,群體輿論的監督來實現的,班級人際環境是班主任、任科教師、學生之間的相互關系構成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際環境是一種高級形式的班級文化,良好的人際環境能使人心曠神怡。
(2)引導正確的班集體輿論。良好的輿論對班級的各項事物都會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它能讓班級充滿濃郁的學習氣氛,同學之間團結友愛,師生之間互相信任。首先,要培養學生正確的認識。其次,要正確把握集體輿論,善于啟發引導,以確保班集體輿論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第三,要善于利用輿論工具,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
(3)培育良好的班風。班風是指班級的作風和風氣,是班級大多數成員的思想認識、情感意志和精神狀態的綜合反映,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所在。要培養良好班風,應著重做好以下工作:①高度重視,早抓早管。在新學年,班主任要思考建立怎樣的班風并設計如何起步,假如忽視這方面的工作,待班級內某些不正的風氣得以形成,再去糾正它,就會事倍功半。②培養骨干,形成核心。班主任在抓班風建設時,必須留心發現積極分子,選擇那些品學兼優、關心集體的學生擔任班干,教給他們工作方法,幫助他們總結經驗,樹立威信,形成核心。③加強訓練,養成習慣。經過訓練,使學生逐步養成各方面良好的習慣,比如讀書習慣、講文明習慣、熱愛勞動習慣等,學生這些習慣的形成過程,也是班級集體好風氣形成的過程。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做法。“班級文化”雖然有基本的統一要求,卻不應該有統一的模式,各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班級的特點,創造出富有特色的班級文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