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月英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體制的不斷變革,教學理念也在不斷進步。新課程改革要求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選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改變傳統教學的弊端,實現中學語文的有效性教學。本文主要從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實現中學語文的有效性教學兩個方面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中學語文;有效性教學;問題;對策
語文是學校教育中最為基礎的學科之一,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應用,因此中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傳統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教育理念,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對傳統的教育模式進行調整,使之適應當前的教育理念,從而實現語文的有效教學。
一、當前中學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
1.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中學語文課堂存在這樣一種現象,語文教師在講臺上慷慨激昂的講述知識點,學生在講臺下認真的記錄著黑板上的重點內容,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看上去課堂氣氛十分熱烈。但當教師指定某個學生回答問題時,課堂一下就變得安靜起來,很少有學生愿意起來配合老師回答問題。這種教學現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教師仍在課堂中將自己作為課堂的中心,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只是作為教師的配角,不能有效的參與其中,缺少自己獨立思考的機會,才會導致這種課堂假象的出現。
2.教師缺乏有效的教學手段
一些語文教師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認為完成了教學任務就是實現了課堂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沿用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單純的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對于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考慮的比較少,致使學生思維僵化,并且不能有效的學習語文知識。也有一些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缺少與學生的有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與教師猶如兩個世界的人,各自想著自己的事情,缺少必要的交流與溝通。此外,還有一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引導時,提出的問題缺少新意和針對性,學生不能正確理解教師的意圖,教師的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實現中學語文有效教學的措施
1.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實現中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是課堂主體的思想,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都可以融入到課堂學習之中。為此,教師要參照教學的進度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教學方案,讓學生有機會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實現其課堂主體地位。例如,語文教師在講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通過引導找到文章的論點,然后讓各小組找到支持論點的論證和論據,小組內的成員再進行具體的任務分配,從而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教師再根據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最終的引導,從而完成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還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增強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自主分析問題、最終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2.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語文是一門知識點非常多,結構較為復雜的學科,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抓住教學重難點,選用適當的教學手段,高效完成語文的課堂教學。語文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抓住重點,讓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點內容。此外,教師在安排教學方案時,要注重學生思維邏輯,學習方法的培養與教授。在提出問題以后,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不要過早的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評價,而是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和反思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摸索,教師再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點播,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例如,教師在講《老王》這篇課文時,教師在提問老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以后,可能會有學生回答的不夠深刻,那么教師就可以通過書中的事例,幫助學生深度思考,從而引導學生完成回答。
實現中學語文的有效教學,還可以從改變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等方面,增加中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讓中學生加強學習中學語文的積極性,通過與教師的積極互動,營造熱烈的學習氣氛,從而加強語文教師的教學質量,實現教師的有效教學。
三、總結
綜上所述,社會的不斷進步對教育的要求勢必會有所提高,為培養出新時代需要的人才,必須加強教師教學的有效性。為此,中學語文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學習先進的教育方法,根據學生特點以及教育目標對教學手段進行調整,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實現有效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蔣紅莉,趙爾平.中學語文有效教學研究[J].西藏教育,2012,05:21-23.
[2]周海燕.中學語文有效教學研究述評[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11,Z2:56-58.
[3]張備戰.中學語文有效教學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學周刊,2014,12:86.
[4]李雪竹.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研究[J].青年文學家,2014,06:222.
[5]郭猛.對中學語文有效教學的方法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43: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