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春梅
課程標準特別重視“正確處理語文基本素養(聽說讀寫)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建議教師“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因此,教師要把學生的讀書批注當作課堂生成的寶貴的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借助批注開展閱讀交流,真正實現生本、生生、師生之間的對話。將批注式閱讀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新課標的需要,也是我們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更是學生有效地學習語文的需要。西師版的小學語文教材就注重了引領學生如何進行批注式閱讀,我在教學中充分運用了教材資源,教會學生如何閱讀文章,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批注的方式
1.符號批注
“~~~~”波浪線,劃在精辟的句子和重要的語句下面。
“△△△△”三角符號,標在文章的佳詞下面。
“——”直線,標在文章中需要著重領會加深記憶、理解的語句下面。
“?”疑問號,用在有疑問的語句末尾。
“‖”“/”分開號,用來劃分段落與層次。
2.文字批注
在讀書時,遇到不認識或難懂的字、詞,立刻查字典、找參考書弄清楚,搞透徹,然后寫在該書的空白處;可能產生各種感想、見解、收獲、疑問,這時可隨手寫在書的空白處;然后用精煉的語言把某段或全文的意思記在書的頁眉或頁腳處,這樣便于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以及表達的情感。
二、批注式閱讀的應用
1.課前預習時寫批注
第一遍,讀、畫、查。把課文讀通順,讀不通順的地方多讀幾遍;勾畫出本課應該掌握的生字詞、多音字,自己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然后對于不認識的字查字典解決,再給每個生字組兩個詞,給多音字組詞,不會組詞的字查字典解決。這一環節是讀書的最基礎的環節,也是小學生最重要的環節,是讓學生讀書就要動筆勾畫,動手查字典,養成自己解決疑難,讀書就動手的習慣。
第二遍。讀,畫,問。這一次的畫,要求用“△”符號畫出你覺得生動優美的詞,用“~~~~”勾畫出你認為寫得優美的句子。然后想想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通過思考你解決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然后提出二至三個問題旁批在書上,提出的問題既可以是你未弄懂的問題,也可以是你已弄懂但是認為可以值得同學們探討的問題,為上課做好充分準備。
第三遍,讀,說,悟。邊讀邊思,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這件事是怎樣發生的,又是如何發展的,結果如何,把課文的大概內容說一說;然后寫出你讀了文章后的幾點感悟,開始要求學生只要有所感就行,一點兩點都可以,就是對于一個詞,一個句子的感悟也行,然后隨著年級的增長,要求逐步提高,可以對人物發表看法,對表達方法作出總結。
2.課中講讀時寫批注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引入評點批注可把這種方式落到實處。講讀重點段落之前要求學生對文本進行評點批注,讓學生既有明確的可操作的學習目標,又有相對的自主選擇權,更提供了合作探究空間。如教學《天上偷來的火種》中,教師引導:“宙斯給了普羅米修斯怎樣嚴厲的懲罰?用‘~~~線勾畫出,哪些字哪些詞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勾出,并寫出你的感受,然后全班同學討論交流。”有的學生勾出了“死死地鎖住”,批注到:“從‘鎖字看出普羅米修斯在縣崖上是一動不能動的,非常難受,說明了宙斯給予他的處罰是非常殘酷的。”有的學生勾畫出了“永遠沒有盡頭”,批注到“‘永遠說明了經受的痛苦不是一年,十年,也不是一百年,一千年……而是永遠,直到地老天荒。那是一種怎樣的折磨啊,讓我的心為之而痛。“學生通過對自己最受感動的地方批注學習,走進了文本,能與文中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產生了共情:再通過與同學老師的交流,展示學習成果,分享了學習的快樂,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3.課外閱讀中寫批注
邊讀書邊動筆批注這種學習方法不但運用到語文的課堂學習中,而且更應該把這種學習方法帶到課外讀物的閱讀中,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當然,對于小學生,特別是三四年級的小學生,要養成這種習慣,就需要老師平時的引導。開始,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讀課外讀物,自己做批注,然后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與同學老師交流。然后,課外布置學生讀課外書,老師定期檢查學生讀書時的情況,檢查時就看學生是否對所讀的文章作了批注。這樣做,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讀書時既要動眼,又要動腦,還要動手。
參考文獻:
[1]于永正,陸恕,劉憲華.批注式閱讀:不動筆墨不讀書.《小學語文教師》,2010年第4期.
[2]巢宗祺,雷實,陸志平.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