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強健
小學數學本身就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如何讓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枯燥到喜歡,是數學教學本身要解決的問題。興趣是學習的根本動力,積極開展趣味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讓小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學生自主學習,互動探究,是新課改背景下的學習方式的創新,體現了素質教育目標。而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改變教學方式。由傳統的說教,改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形成熱烈的數學活動氛圍。通過數學的實際應用,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數學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生活化是實踐中學習數學的一種延伸。數學生活化的目的,是讓數學回歸其本質。因為數學來源于人的生活實踐。而在生活化的數學環境里,學生合作探究,就使數學教學過程體現了人的發展的機理。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把數學問題放到生活實際中去考量,并突出生活化過程的合作互動,易于形成教學過程的數學生活化氛圍。例如,在教學“容積單位”時,讓學生組織起來,到生活中觀察幾件物品的包裝,記下他們的容量,在交流時,學生提出了許多現實的問題。如:食用油上印著5升,一袋牛奶標注著225毫升,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到了數學的實際應用,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開展游戲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勝、注意力不持久、易分散、理解力差、記憶力好的特征,在教學中不斷更新教學手段。采用游戲式教學,激發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和掌握數學的基本概念和運算規律,讓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在快樂有趣的氣氛中學會、學好。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可以創設故事情境,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產生迫切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求知欲望。如:“小猴子最愛吃猴王做的餅。一天,猴王做了3個同樣大的餅,拿出一張餅平均切成3塊,給小猴1塊。(小猴得到這塊餅的1/3)。中猴見到說,‘給的太少了,我要2塊。猴王就把第二張餅平均切成6塊,給中猴2塊。(中猴得到這塊餅的2/6),大猴見到更貪心地說,‘我要3塊。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張餅平均切成9塊,給大猴3塊。(大猴得到這塊餅的3/9)。你們想一想,哪只猴子分得最多?”學生回答正確后再設問:“聰明的猴王是用什么辦法來滿足小猴子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的?”這時教師就可以揭示課題,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同學們就清楚了。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理解,學生才能產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喚起學生的數學意識。
三、組織動手實踐,直接助推學生學習興趣
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這是新課改特別強調的理念。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在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促進學生的數學活動,本身就具有引導的意義。例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時,教師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畫一畫等活動,力圖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再創造,以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經驗形成表象,進一步體會軸對稱的含義,變“學”數學為“做”數學,提高了動手實踐能力,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具有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的特點。除此之外,小學生還有好動的特點。多媒體教學可以提供聲音、圖像、動畫等效果。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力爭做到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靜止的東西動態化。可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充分發揮電教媒體的功能,設計豐富的感性材料,寓知識于形象中,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特別是在學生思維障礙處,應適時呈現妙趣橫生的感性材料。引導探究,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從而自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總之,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教材的知識結構,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促使學生的思維和智力得到較快發展,提高教學效果。這是促成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實現學生數學素質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值得認真研究,并大膽創新,在實踐中總結出更多的策略,借以促成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實現學生數學素養和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