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梅
【摘 要】語言表達能力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是幼兒教育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領域。幼兒早期獲得的語言狀況不僅是兒童早期思維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及交往能力發展程度的重要體現。因此,語言表達要從小培養用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據此,本文作一些淺顯的探討。
【關鍵詞】幼兒;說話能力;培養
幼兒初學,身體和心理都處于稚嫩階段不敢與小朋友說話,不敢和老師說話。而這一切又都影響著教學活動的開展,影響幼兒將來的發展。鑒于此.培養幼兒的說話能力有著重大意義。那么怎樣培養幼兒的說話能力呢?我認為,總的原則是遵循規律,循序漸進地培養。
一、尋找機會讓師生交談
生生交談,創設輕松和諧的說話氛圍圍和環境。大部分幼兒在陌生的環境中不敢說話,這是由于外在環境因素導致的。所以裉多教師認為這種現象會隨著幼兒對環境的熟悉而消失,就不管不問聽之任之。其實等幼兒熟悉環境后再開口說話那已經遲了一步,耽誤了孩兒表現自我的機會: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不能消極等待,而是主動出擊尋找機會,創造機會,引導幼兒主動說話。最后任何時候都要給幼兒說話輕松愉快的感覺。初始階段,不要強迫幼兒說話,應該進行“師問——幼兒群體答”的問答說話形式。
二、教幼兒多讀些通俗易懂
瑯瑯上口的兒歌、繞口令、詩歌,給幼兒一個良好發展的階梯,幼兒的無意識注意占主要地位。讀兒歌、繞口令、詩歌等.往往是跟著老師順口打哈哈。其實.這個“順口打哈哈”的過程并不是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的,他是幼兒整個學說話階段中的過程。現實表明,一個對兒歌、繞口令、詩歌的朗讀感辯趣的幼兒。喜歡跟著老師“順口打哈哈”的幼兒,他對說話有著深厚的興趣,有著較強的表達欲。因此,教師要抓住這個非常時期,多種活潑生動的形式,教幼兒朗讀大量的兒歌、詩歌、繞口令,使幼兒達到滿口兒歌飛的境界,為形成說話能力打好基礎。兒歌是兒童訓練語言的需要,兒歌也是孩子的一大筆財富!兒歌語言淺顯、明快、通俗易懂、口語化,有節奏感,便于幼兒吟誦。反復吟誦兒歌,能幫助幼兒矯正發音、正確把握概念、初步認識事物,并能培養他們語言的連貫力和表達力,訓練和發展思維,培養和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教師時時處處做好榜樣,給幼兒一個形象具體的模仿對象
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言行對幼兒的影響,猶如春雨潤土滋物,是潛移默化的。在培養幼兒的說話能力過程中,教師尤其要注意平時的語言表達,處處做說話的好榜樣。選個好榜樣應具備這幾個條件: ①教師要具備較高的言語素質,能用規范、形象、生動、有趣的語言感染幼兒,為幼兒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要有一口發言、吐字皆準的普通話。普通話是每個教師必備的基本功。當你具有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你的學生身臨其境,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必將培養他們的語感能力,為說話奠定基礎。②說話語氣要嬌點,柔點,嫩一點,貼近幼兒說話特點,提升模仿的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教師說話的語氣引起了幼兒的模仿興趣,并使他們的興趣逐漸升溫的話,那么就會在模仿中體驗到說話的樂趣。③用幼兒的心理去看世界,說世界、便于幼兒模仿。④營造良好的說話訓練環境,逐漸提高說話訓練意識。在中班語言教學中,我以“假如我會飛”為主題,讓幼兒暢想,并以“話兒帶我飛起來”,采取區角活動為主要形式進行。創設問題“假如你有一雙翅膀可以飛翔,你會看見什么?”讓學生自己直接講出來,也可以畫出來再講給小朋友聽。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鼓勵、吸引幼兒與同伴充分交流,提高交流的自信和交流的愉悅,也潛意識體驗到語言交流的樂趣。
四、打破小課堂,走向大課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孩子的時間,讓他們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要實現這一目標,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時空等都要從學校的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讓幼兒在生活中學會說話,課堂上所教非常有限,而且內容不如社會豐富多彩。要讓幼兒在生活中學會說話,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利用豐富多彩的電視畫面.吸引幼兒記憶廣告詞,豐富詞匯。
(1)明確要求幼兒回家后有目的地記一些廣告詞,教師定期舉行“廣告詞大放送”活動,激發幼兒記廣告詞的積極性。
(2)鼓勵幼兒多與人交談。與家長取得聯系,要家長耐心地傾聽幼兒的心聲,友好地與幼兒說話,既可培養幼兒的說話能力,又了解了幼兒的在校情況,還可讓幼兒當小主人,學習招待客人。
(3)定期舉行“我是社會小主人”的活動,讓幼兒在生活中實際鍛煉,發展說話能力。
參考文獻:
[1] 馬艷君.如何提高學生“說”的能力[J].才智,2012(33).
[2] 黃玲妹.讓學生能“說”會“道”——淺談農村中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