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濤 許滬敏 楊森


【摘要】小微企業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吸收就業的重要渠道,是釋放社會創造潛能的重要平臺,“專精特新”是小微企業的發展之道,“專精特新”人才是小微企業的生命線。本文旨在判斷當前小微企業的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新型小微企業的軟件人才需求方向,為高職院校軟件人才培養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小微企業;人才需求;高職院校;人才培養
1 引言
“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小微企業是創新的生力軍、創業的主力軍,是打造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新引擎的重要力量。“得小微者得天下。”政府和業界已經形成共識,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與小微企業息息相關,承載創業夢想和創新思維的小微企業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吸收就業的重要渠道,是釋放社會創造潛能的重要平臺。
受信息化革命浪潮的推動,以互聯網電商為代表的新型小微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淘寶、京東、順豐、小米等企業不僅是小微企業創新創業成功的典范,還直接孕育并引領無數小微企業如火如荼奮勇直前。通常,小微企業只專注于產品設計、生產制造、或銷售服務的單個環節,其傳統運營模式在促進創新創業要素流動與整合方面乏力。互聯網電商的發展為小微企業之間和小微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經濟融合創造了巨大空間,也為社會創新創業要素的宏觀整合與微觀流動提供了寬廣舞臺。但同時也應看到,網絡經濟發展、互聯網電商平臺與移動終端技術的應用使小微企業在軟件人才需求方面出現新變化,這對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職院校培養軟件人才提出更高、更具體的要求。本文旨在判斷當前小微企業的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新型小微企業的軟件人才需求方向,為高職院校軟件人才培養提出對策建議。
2 小微企業概念界定及其發展趨勢
2.1小微企業概念界定
郎咸平最早在中小企業之外提出小微企業概念。顧名思義,小微企業應包含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嚴格來說,小微企業包含傳統意義上的個體工商戶、家庭作坊式企業和小型企業,以及“微時代”(林群,2010)新經濟意義下的微型企業和微型商戶等各色經濟組織,如電商、微商等。為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2011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研究制定了《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簡稱《規定》),將中小企業細化為中、小、微三種類型。《規定》依據不同行業特點,根據企業從業人員數、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在中型和小型企業的基礎上,增加了微型企業標準(見表1)。
表1 我國各行業小型、微型企業劃分標準
注:小型企業須同時滿足所列指標的下限,否則下劃一檔;微型企業只須滿足所列指標中的一項即可。
資料來源: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整理。
2.2 小微企業發展趨勢
當前,我國小微企業發展趨勢主要有三:一是宏觀上小微企業驅動經濟增長作用增強;二是微觀上新型小微企業互聯網化與移動終端化趨勢明顯;三是小微企業越來越有助于釋放社會創造潛能。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三期疊加”形勢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富含創新創業特質的小微企業迅速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以浙江為例,小微企業已經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2014年以來,浙江小微企業保持了中高速增長,小微企業的工業增加值、利潤總額、出口交貨值等經濟指標增速較快(見表2),這表明小微企業對浙江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眾所周知,浙江經濟以“小企業、大市場”為特征(劉吉瑞,1996,,1997),浙江商圈以“草根創業”的企業家精神為土壤(楊軼清,2009;呂福新,2010),所以浙江小微企業快速發展的勢頭對沿海開放地區乃至全國而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引領作用。因此,小微企業將是影響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組成部分。
表2 浙江小微企業經濟統計信息(2014.1-2015.2)
資料來源:根據浙江統計信息網(http://tjj.zj.gov.cn/tjxx/tjkx/)資料整理。
傳統上,多數行業和產業鏈中下游、銷售終端以及許多專業市場和商圈都集聚數量眾多的小微企業。小微企業的優勢在成本、在信息、在專業化、也在對市場變化的敏銳感知。雖然單個小微企業規模小、力量弱,但小微企業集聚形成的產品供給與服務體系具有較高的專業化水平和市場效率。近年來,網絡消費成為時代強音,互聯網、移動終端和物流配送體系迅猛發展,新型網絡消費群體異軍突起(孟凡新、涂圣偉,2014;馮昕、商大為,2014),這導致小微企業互聯網化和移動終端化成為新的發展趨勢。例如,作為電子類小微企業集聚圈的中關村已經輝煌不再,四大電子賣場一個關門三個轉型——太平洋賣場關門,e世界、海龍和鼎好轉型(陳芬,2015)。與此同時,集聚電商和微商等新型小微企業的各類網上商城異常火爆。小微企業在淘寶、支付寶、微信、騰訊QQ、京東、巨美國際等商城平臺上,掀起了集“網絡、移動、社交、個性”為一體的創新創業新趨勢。
盡管小微企業可以分為創新型、傳統型和特質型等不同類型,但事實上當前各種小微企業都極具開拓創新精神,尤其是處在創業環節的小微企業往往既吸收就業又釋放創造潛能。互聯網電商平臺織造了巨大的信息網絡,設計、生產、銷售、服務各個環節都能發布或搜尋有關信息。許多具有創新想法的新型設計能夠快速尋找制造企業,也能低成本的發布產品銷售信息,開拓“縫隙”市場。因此借助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技術,小微企業越來越擔起創新創業孵化器的作用,在培養規模小、風險低、成長性強、知識含量高、縫隙市場深的新型企業方面具有很大優勢。
3 小微企業人才現狀與軟件人才需求
“專精特新”是小微企業的發展之道,“專精特新”人才是小微企業的生命線,軟件人才堪稱“專精特新”的必需人才。
2011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中提出,“專精特新”即指“專業、精細管理、特色和創新”。市場形勢瞬息萬變,專業、精細、特色和創新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銷售問題,更是一個創新問題,這些問題不是獨立的而是一個整體。在互聯網電商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年輕的軟件人才對成本低、資金少、團隊小的小微企業尤為重要,軟件人才可以視為“專精特新”發展的班底人才。
3.1 小微企業人才現狀
近年,受國家和地方創新創業政策激勵,小微企業呈穩定增長趨勢,較為成熟的小微企業員工人員數和人才隊伍平穩增長。從人才隊伍年齡分布上看,多數小微企業員工與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年齡結構在35歲以下,未婚單身員工占比較高;從人才隊伍學歷分布上看,多數小微企業員工與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學歷以專科、本科為主,極少碩士以上學歷;從人才隊伍來源上看,多數小微企業員工與技術和管理人才以外來而非本地人員;從員工收入水平看,小微企業員工的薪資多在年收入2-10萬元之間。所以,小微企業人才隊伍在一定意義上看,屬于本地化屬性較弱的年輕隊伍、創業型隊伍。然而,小微企業也多有人才儲備不足、流動性強、離職率高、穩定性不夠的弱勢。
3.2 小微企業缺少基礎軟件人才
面對以信息數字化技術為基礎的互聯網電商平臺,小微企業在營銷環節需要使用音頻、視頻、文字、圖像等載體通過互聯網技術、移動終端和網上銀行等高效運營。與許多人力資源較高的新型小微企業相比,傳統小微企業面臨軟件人才亟需的困境尤為突出。
缺少軟件人才削弱了小微企業的發展勁頭,擁有軟件人才助力小微企業快速發展。事實上,小微企業缺少軟件人才,不是像大中型軟硬件開發企業一樣缺少高端人才,而是缺少應用基本軟件技術滿足網絡經濟要求的基礎軟件人才。
3.3 小微企業創新需要素質好的軟件人才
小微企業發展貴在專不在大、專精特新的小微企業最有競爭力。高素質的具有創新潛質的軟件人才,善于利用互聯網平臺尋找優勢資源聚焦發展力量,能夠在行業的精細的專業市場平臺中快速感知市變化動向,向同類型企業學習——快速復制、快速模仿、快速創新。所以素質良好的軟件人才對小微企業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小微企業創新要素的流動與整合依賴于軟件人才。在小微企業共同編織的互聯網電商網絡中,小微企業要在單個環節的配套或代工上做精做強,需要避免同類企業的過度同質化和惡性競爭,需要快速把握創新商機。因此,學習型的小微企業依賴軟件人才。
3.4 小微企業領導者需要具有軟件操作能力與電商知識
由于小微企業天然的規模小特點,必然面對人才流動相對較快、熟練技術人才相對缺少、專門管理人才不足等困境,所以小微企業創業者需要具有一定的軟件操作能力和電商知識。一方面,電商平臺和互聯網技術以及移動終端技術有助于創業者推廣企業產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創業者為企業補充人才,降低因人才流失而帶來的發展障礙。另外,當前融資渠道互聯網化與電商融合(例如“螞蟻金服”),所以小微企業領導者需要學習成為軟件人才。
4 面向小微企業需求的高職院校軟件人才培養
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職院校是小微企業人才供給的主力軍,《教育部關于充分發揮行業指導作用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教職成[2011]6號)提出,要根據當地產業發展的實際,針對區域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與行業企業共同制定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編寫校本教材,培養培訓師資,組織實施教學,使學校人才培養最大限度地與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相吻合,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特別是與區域產業的緊密對接。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解決人才供需矛盾的關鍵,為解決小微企業軟件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 強化意志品質,培養忠誠度,挖掘個人潛力
小微企業一般都處于企業發展的初期階段,管理不夠規范,對人才的評估沒有全面完整的體系,容易造成個人潛力和才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在剛進入社會參加工作,也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這就需要學生珍惜工作機會,具有敢于克服困難的精神,善于表述自己的意愿,變被動為主動,有與企業共同發展的決心。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高校要注重學生意志品質培養,讓學生充分認識自己,摸清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以便更好適應將來的工作崗位。
4.2 重構課程體系,兼顧核心職業能力與基本職業能力
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設計,經歷了3個階段:模仿本科院校的課程體系設計、單方面強調技能培養的課程體系設計及現階段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課程體系設計。以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各專業的課程體系設計經過多年的探索修整,基本框架體系清晰,但課程體系中特別強調核心職業能力的培養。軟件技術專業的學生,主要面向的工作崗位為程序員,但從學生就業以后反饋的情況來看,除了主要的程序設計工作之外,有些還兼職承擔計算機管理員、網絡管理員,甚至有些還承擔辦公室助理等工作,這就需要在培養人才“專精”的同時,還要兼顧職業能力的全面性。為此,軟件技術的課程體系中,增加了與計算機組成、計算機操作、計算機網絡等相關課程,當然這些課程以提升基本職業能力和解決實際工作中常見問題為主,并不刻意介紹學生難以理解的高深理論知識。
4.3 創新實踐教學內容,完善職業能力訓練
堅持以實踐教學理念為指導,嚴格遵循將實踐教學貫穿教學全過程,融入教學各個環節的基本原則,建構各具特色的新型實踐教學體系,搭建多元高效的實踐教學運行平臺,將特色教師、校內實訓場所、校外實訓基地有效結合,采用產、學、研、賽等多種實踐教學形式,完善職業能力訓練。
4.4 加強校企合作,合作機制推陳出新
小微企業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不愿為員工提供技能培訓,這就要求地方政府搭建平臺。在政府主導和政策支持下,企業、高校、行業協會三方聯動,加強校企合作,創新合作機制,實現多方共贏。位于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內的杭州市公共實訓基地,面向主導產業及企業、面向院校、面向社會提供服務平臺,成為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及企業事業單位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開創了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新局面,提出的“校企共同體”為很多院校認同,在此基礎上,新的“專企合作”的模式也在探索發展中。軟件技術專業開展了以就業為導向的各類企業定制班,實施以企業技術人員為主的現代師徒制,大力提倡“半工半學”的培養模式,有效解決了學生與企業對接的矛盾。
5 結語
人才質量問題是小微企業能否長期發展與成長的根本,高職院校要從小微企業的真實需求出發,調整專業發展方向,制定專業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有機接軌。
參考文獻:
[1]陳芬.中關村電子賣場謀轉型[J].中國經濟信息,2015(06).
[2]馮昕,商大為.哈爾濱市民網絡消費步入快車道[J].中國統計,2014(10).
[3]林群.理性面對傳播的“微時代”[J].青年記者,2010(02).
[4]呂福新.轉變發展方式與新浙商創業[J].管理世界,2010(12).
[5]孟凡新,涂圣偉.當前網絡消費發展的問題、趨勢與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4(02).
[6]楊軼清.企業家能力來源及其生成機制——基于浙商“低學歷高效率”創業現象的實證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9(11).
基金項目: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項目(編號:R2014R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