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春波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幼兒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在幼兒園的教育工作中,師生互動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它能夠提升幼師的教學質量,還能夠塑造幼兒良好的個性,本文主要比較了幼兒園師生互動活動的前后變化,供同行參考指正。
【關鍵詞】幼兒園;師生;互動
互動分為好多種,主要有人的自我互動、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及人與社會的互動。不論哪一種互動活動,都是把人作為溝通交流的中心。在幼兒的教學過程中,互動教學是一種最常見的教學模式。師生互動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際互動,是發生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可以往復進行的能動反應過程。廣義的幼兒園師生互動既包括發生在托兒所教師與 3 歲前幼兒之間的互動,也包括發生在幼兒園的教師與3- 6 歲幼兒之間的互動,狹義的幼兒園師生互動專指發生在幼兒園的教師與 3- 6 歲兒童的互動。
1 以往的幼兒園師生互動活動
1.1 師生互動中幼兒的主體性得到重視
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以來,交往被認為是兒童個體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兒童獲得經驗、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師生互動作為師生交往的方式之一,其重要意義得以被廣泛認同。對幼兒主體性的重視反映在提倡在師生互動中營造平等和寬松的人際氛圍以及在師生互動中建立“對話”體系。隨著這一理念的深入,兒童在師生互動中的主體性得以逐漸凸顯。
1.2 師生互動多發生于學習活動中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大部分的師生互動發起在教育活動中。教育活動教師通過提問、應答等方式和幼兒產生互動,而在游戲活動和生活活動中,教師的指導和干預明顯減少,和幼兒的互動也相應減少。有時候老師會趁幼兒游戲的時候在一旁稍作休息,只在幼兒提出要求的時候給予回應。師生互動的中心始終圍繞著知識的傳遞和理解,而知識對流則主要發生在教育活動中。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幼兒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深入探討了幼兒教育課程的價值、本質和理論基礎以及目標、內容、組織實施等問題,在課程組織方面,強調以教育活動為基本的組織形式,改變了長期以來幼兒園一直將上課當做幼兒教育的組織形式的觀念,并且將游戲確定為幼兒教育的基本活動。隨著這種理念的推廣,師生互動的場景逐漸從教育活動分化到生活活動和游戲活動,但教育活動的師生互動數量仍然是頻率最高的。
1.3 師生互動以紀律約束為主
從師生互動發起的目的來看,紀律約束是師生互動的主要內容。活動開展之前,老師通常要進行以整頓紀律為目的的互動。這些互動或者是純對話式的,如,師:“1、2、3”,生:“坐好了”,師:“小手放在”,生:“小腿上”,師:“小嘴巴”,生:“閉起來”;或者是伴隨音樂旋律歌唱式的;還有以游戲形行式開展的師生互動,如,師:“請你跟我這樣做”(拍手),生:“我就跟你這樣做”(拍手),師:“請你跟我這樣做”(拍肩),生:“我就跟你這樣做”(拍肩)。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老師也經常以語言提示、肢體動作提醒、眼神示意等方式要求幼兒遵守活動紀律。
1.4 師生互動教師占據主動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施教者,教什么、怎么教、學生的表現如何評定等都由教師決定,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當著集組織者、教育者、領導者為一身的角色,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因此,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往往處于主動者地位,他們控制著互動行為的發起并在互動行為中以指導者角色,缺少同伴性的參與活動。
在幼兒進行操作或游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經常告訴幼兒“這樣做不對”“、你應該那樣做”。當教師拿出一件新穎的玩具或者教具時,好奇心強的孩子興高采烈、躍躍欲試,“這是用來干嘛的?”“、今天是要玩什么游戲啊?”“、我好像見過這個東西。”,這時教師立即制止“:你們要干什么!快點回去坐好!我喜歡坐在椅子上那些表現好的小朋友。”教師權威在師生互動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兒童需要按照老師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否則會被貼上“調皮”、“不守紀律”的標簽。由教師開啟的師幼互動體現了教師對于活動的預設,但是幼兒生成的問題卻不能得到很好的關注。
1.5 否定性互動次數頻繁
在師生互動中,教師的態度有肯定、否定、中性三種。否定性態度常見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否定幼兒回答的正確性、批評、懲罰、威脅等。教師發起的互動行為中,總體上以不帶鮮明情感色彩的中性行為為主,對幼兒表現出的不滿、惱怒、厭惡等負向情感行為顯著多于對幼兒表示親和、喜愛和友好等正向情感行為。
2 新世紀的幼兒園師生互動活動
2.1 非學習活動師幼互動頻率增加
學習活動仍然是師生互動的主要發生場景,但是游戲活動和生活活動的師生互動有了顯著增加。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頒布,戶外活動、區域活動和生活活動的價值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肯定,因此,教師對于這些活動的重視也是師生互動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如孩子們在盥洗室洗手,老師會提醒幼兒注意節約用水;用餐和點心之前,老師介紹菜品及水果的名稱,并和幼兒圍繞蔬菜水果的營養價值做簡單的討論;在區域游戲或戶外游戲時,教師用不同的方式鼓勵幼兒合作、探索。知識的獲得不再是幼兒教育追求的唯一目標,幼兒教育價值多元化的追求使得教育工作者不再將眼光僅僅局限于幾十分鐘的教育活動,師生互動的主要場景也從學習活動拓展到非學習活動。
2.2 師生互動以活動指導為主
從師生互動的發起目的來看,紀律約束不再是頻繁的互動內容。指導活動成為了師生互動的主要內容,除此以外,互動的內容還包括詢問情況、請幼兒做事等。紀律約束這一帶有強烈控制色彩的互動內容比率降低,反映出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的教育觀念也在逐漸改變。師生互動的主要內容為教師對幼兒的指導,紀律約束的次數逐漸減少。
2.3 師生互動教師變領導者為參與者、合作者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仍然充當著互動發起者的角色。教師在互動過程中教育者的角色行為比較明顯,主要對幼兒進行指導、管理和照顧。然而,教師領導者的角色仍然有所弱化,主要體現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不再是頻繁發布命令,而是通過參與幼兒活動給予幼兒幫助與引導,從而實現師生互動。隨著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一理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教師態度和角色轉換對于提高師生互動質量的重要性。教師首先要成為幼兒的游戲伙伴,才能與孩子進行積極的情感交流。教師變領導者為參與者不僅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還促進了師生互動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馬玲亞.幼兒園師幼互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05(4).
[2]丘潔.對方案教學中師幼互動行為的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