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彥榮
【摘 要】本文從“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的學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堅持學生主體意識,讓學生主動地發展;切實改革評價制度”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在教學中,如何堅持因材施教原則,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全面發展
新課改以來,每位教師都在“說”要面向全體學生,也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著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去。但是,多數課堂仍就是有形無實,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叫的是舉手的學生,訓的是學會的學生,即使是小組交流也是少數尖子生的演講,多數學生只是學習的陪客,這樣的課堂變成了優等生生動的表演課。
一、創設情境,做到“先聲奪人”
一個成功的教學情境可以使全體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愉快的心情主動地投入到知識的探究中去。我們不難預想到一個好的開頭無疑會給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開辟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然而沒有味道的開頭會怎樣呢?那些好學生根本不必擔心,因為他們在老師與同學的“眾星捧月”下已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可是其他的學生呢?我想與前者比較勢必會大打折扣,甚至于無心聽課。在教學“What do you need?”時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向學生展示野外美麗的大自然景色,并配有輕松愉快的草原音樂,隨著動畫展示同學們野外做飯的情境,并在草的上逐個出示了學生做好的可口飯菜,老師在旁邊引導:趕緊享用美味的野餐吧,但是沒有餐具怎么吃?引出課題:What do you need?學生邊吃邊學習了本課的新詞。這樣學生在非常輕松的氛圍中開始了知識的探究。就連平時極易走神的同學也不由自主地進入了角色。
二、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
在教學中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素質的提高。要注意做到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個體差異,也稱個別差異、個性差異,是指“個人在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點”,它表現在“質和量兩個方面”,“質的差異指心理生理特點的不同及行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異指發展速度的快慢和發展水平的高低”。由于每個學生的先天素質和后天影響在事實上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這種差別的結果必然要反映為他們在學習興趣和動機、學習氣質和能力、學習方法和習慣等方面的個別差異。對此,在教學中要承認這種客觀差異,并以此為依據去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工作。
三、分層設問,做到人人都有發言的機會
一般情況下,后進生的基礎薄弱,消化知識時間長,邏輯思維較其他學生慢一些,因此,課堂發言的機會容易被反應快的學生捷足先登,從而成為課堂的旁觀者。因此,在提問時,一般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尤其是復習課。當然,那些“好表現”的學生面對暫的“冷落”難免會有一些不滿的情緒,這時,可以將簡單的問題拓展延伸,為這些“斗戰士”提供挑戰的機會,如,曾提問一名后進生“Whats your hobby?”,這名學生站起來,遲遲說不出答案,于是我建議他多讀課文,那些優等生早已等得不耐煩,這時要立刻追問“Whats your hobby?And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這樣既照顧到了后進生,又給其他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四、堅持學生主體性意識,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
(1)尊重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學活動中,只有對學生熱愛、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因此盡可能做到善于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等來縮短師生心靈間的差距,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2)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創設各種條件,讓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積極參與主動地學習。這樣也可以使學生敢于暴露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對一些疑難問題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一方面讓他們加深所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獨立的個性。
(3)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讓他們從小學會學習,這既是未來社會對基礎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素質教育必須完成的一項基本任務。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學習方法的教學,讓學生切實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實際操作、直觀感知、遷移類推、系統整理知識等方法。通過這些方法的掌握,促進他們學習能力的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
五、評價講求藝術性,做到齊頭并進
人人都渴望得到認肯,被人欣賞,品嘗成功的喜悅,優等生如是,學困生尤甚,所以,應該在同一時期,讓每個學生都不同程度的得到表揚,當然,要特別注意不能為了表揚而表揚,要抓住時機,做出適當的評價。要利用多種評價方式,激勵學生上進。在課堂上,要時刻關注后進生,當他們回答對了問題,當他們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哪怕極其微小,當他們充滿信心的參與教學活動時,要及時點評,用贊賞的微笑,鼓勵的眼神,輕撫的動作,溫馨的評語,讓他們發現自己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