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基礎教育中,數學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提高基礎教育中數學教育的水平,改善教學效果,是擺在每個數學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根據多年的中學數學教學經驗,結合中學數學這門學科特點,筆者在文中從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學習知識兩個方面進行闡述,力求對未來教學有所指導。
【關鍵詞】中學數學;教學效果;教學方法
一、數學教師要意會,且要能言傳
意會要求數學教師在課前具備充足的數學知識和有效的教學技能,下面主要從授課技巧方面進行講述。
首先,讓學生清楚概念的來源。雖然數學本身具有理論抽象性、邏輯嚴謹性等特點,但事實上,初中不少數學概念都可以找到它的實踐原型。現以數軸為例,數軸的定義:為規定了方向、原點和長度一單位的直線。單這樣講,學生不易接受,換種方法則會產生不同效果。人們早就懂得怎樣用“直線”上的點來表示各種數量,如秤桿上用點表示物體的重量,溫度計上用點表示溫度。秤桿、溫度計都有三要素:度量的起點、單位、明確的增減方向,這樣講解就可以啟發學生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數,從而引進“數軸”概念。
其次,利用生動、直觀的形象教學,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材料,把具體的東西和抽象的東西聯系起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觀察、分析、歸納,幫助學生的思維從具體上升到抽象,從而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再次,重視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在數學和科技方面有著輝煌的成就。結合教材內容,介紹我國數學家和數學科學取得的成就,可激發學生對我國數學家的崇敬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作風,堅強的意志,以及自信而勤奮的學習品質。
二、教師要教會學生反思
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發現,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教師講得很好,學生課L也都能夠聽懂,但是有的中學生數學成績始終沒有提高,原因就在于沒有及時進行思考和鞏固。那么,學生應如何進行反思呢?筆者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對課堂所學新知進行反思。這就要求學生在課上記好筆記,課后及時復習,不懂的問題要問,當天的問題要當天消化;懂了的問題也應認真反思,把教師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及對問題的認識內化到白己的學習中去。這樣,學生思考間題的起點就會更高,解決問題的思路也會更開闊。
其次,對數學活動中有聯系的問題進行反思。學生可以把當天所學新知與一些已經掌握的或似曾相識的問題聯系起來進行反思。回顧這部分知識曾經與哪些問題有過聯系,是整體的還是局部的聯系,思考所有這些聯系之間能否概括出某種規律或經驗,經過這樣的聯系對原問題是否有新的認識。通過這種反思,力求在知識點之間建立聯系,使自己的知識結構系統化。
另外,要對個人的學習態度、能力及白身性格特點進行反思,反思自己上課是否認真,是否有克服困難的信心,意志力夠不夠強,并將反省內容用文字形式寫下來,時時提醒自己。
三、實施師生雙向互動教學形式
首先,教師要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實施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從而使數學課堂充滿活力。
另外,要增加師生間的雙向交流。可設置開放式問題,讓學生討論或自問自答,然后教師再對學生的思路加以評析。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又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調動起學習的主動性。
四、教學要立足實踐,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的數學教育過程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有計劃、有步驟、有條理、科學地組織數學滴動,是提高學習能力的要求,可以在不同情景中讓學生有所收益。例如,改變習題的條件或結論,增刪例題條件,組合條件相近或結論相似系列的習題,創造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機會,調動學生深鉆細研、標新立異的積極性。為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電教手段輔助教學,使抽象的思維活動直觀化、生動化,以調動所有感官激發想象力。同時,還要增加數學課的趣味性;滲透數學思想,培養為科學而不懈追求的道德品質;在實踐中“悟”出適合個人的學習方法。
五、教學中重視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
《標準》還指出,作為數學老師,不能像以前那樣,只把書本知識教會學生就算完成任務,而要培養學生數學素養。100年以前,掌握算術技能就是以被認為具有很高的數學素養,但是今天對數學素養的要求與過去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別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學運算技能的重要性和對運算技能的要求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數學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因此,數學教師既要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又要培養學生掌握廣泛的知識和技能。如能閱讀,處理數據信息等。例如,我在講解第二十七章中的證明再認識和用推理方法研究三角形這部分內容時,我總是在課堂上先要求同學們閱讀書本上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在初一時同學們都接觸過,只不過現在用邏輯推理的方法來進一步證明。同學們看完后,我請有關同學到黑板上進行板演證明過程,我發現大部分同學們都能較流暢地用邏輯推理方法證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等。特別可喜的是,一些原來幾何基礎較差的同學也喜歡上數學課了,同學們和我交流說,通過看書后再聽你講解感覺輕松多了,說實話,近階段上幾何課,我感到也很輕松。
總之,數學教學過程既是學生發展的過程,又是教師發展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自身也得到發展。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下,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地進行反思和研究,重新認識數學教學的本質,研究數學教學過程的本質、數學教學的原則和教學方式,開展創造性教學,使自己的教學方法更適合學生發展的需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將由傳統的知識傳播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六、以學生發展為核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數學教學過程的基本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標準》指出,學生的發展包括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和情感態度四個方面。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這幾個方面的發展是交織在一起的,從某中程度上說,今天的學習是為了學生獲得終生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數學教學應該以學生發展為核心,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會做人。例如,我在講解九年級下冊第27章第一節“證明的再認識”時,有學生問我,“老師為什么要學證明,難道今后生活和工作中要用到證明嗎?”我回答說:“對啊!”接著向學生解釋說,現在我們感到學習證明中的用邏輯推理方法研究三角形、四邊形很無聊,但無形中我們學會了用邏輯思維來解決一些問題。今后你若當上了一名人民法官,你肯定不會草率地對案中當事人下結論,一定會通過調查,用你的聰明才智,靈活的邏輯思維,使真相大白于天下,使你成為一名了不起的好法官。學生聽了,覺得我說的很有道理,從而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錢佩玲.如何認識數學教學的本質[J].數學通報,2003,(10).
作者簡介:
揚揚,畢業院校:哈爾濱師范大學,籍貫: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職務:教師,職稱:中級,科研方向:數學與應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