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得勝
【摘 要】語文是百科之母,作為基礎工具學科,對學生的成長和素質的發展都十分重要。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必須總結分析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法。本文主要從中學語文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改革和德育教育這三個方面來闡述存在的相關問題,并找到相應的對策。對語文教學的探究,必須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著手,這是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當前開展素質教育的需要。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問題及對策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在語文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語文老師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遠離“高耗低效”。語文課堂教學的價值體現在教學中,既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于語文一體。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而教學方法的合理利用,不但會讓學生更好的接受知識,也能夠向學生滲透道德的教育。發現并總結這些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有利于我們更好的進行素質教育,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一、教學方法的探討
教學方法是教師指導學生為了實現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辦法和措施。它是教師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使用不當,單一的教學方法只能遏制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語文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要求教師掌握多樣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二、課堂教學的探討
目前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對語文課程三維目標的關系把握不夠到位。《語文課程標準》始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其課程目標采用三個維度的設計。
(2)凸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是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對于語文教學來說,這并不意味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是可以“獨立”和“直接”進行的。
(3)課堂控制方式的變化不夠到位。
(4)對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的尺度把握不夠到位。
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1)撇開教育教學理念的紛爭。高效的、有效的課是好課,低效的、無效的課就是差課。
(2)教師要明確自己在“教什么”和“怎樣教”。
(3)再次教學內容要與語文課程目標一致。
(4)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
(5)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其實對于教師來說,即使對文本的思考和研究達不到教參的高度和深度,但只要是我們自己進行了思考和研究,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內功”修煉的過程,長期堅持下去,必定有所成就。
(6)研究教學方法。在課改不斷深入的情況下,啟發式教學仍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主渠道。
(7)研究學生。要以學生為本,所以每一位實施新課程的教師也要千方百計地去研究學生的情況,不研究學生的教師也不會成為成功的教師。
三、德育問題的探討
語文教學是要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道德的教育。
(1)講授新課時,在導語中滲透。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師在設計有關導語時,要能夠做到精心設計,深刻挖掘教材當中有用的知識,以此達到教書育人之目的。
(2)作者生平中滲透。中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經歷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材料,從他們身上教師可以獲得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
(3)作品背景介紹中進行德育滲透。結合背景,拉近學生與文章的距離,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滲透。
(4)在作品思想探討中滲透。教師在講課時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引導學生讀出文章當中較為深刻的含義。
(5)在寫作指導中進行德育滲透。在作文教學中,注重將德育滲透其中,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又一具體體現。在作文教學中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寫出的作文才有“骨力”,才能感染和教育一部分人。
四、結語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中學語文教學歷來十分重視“育人”,一貫主張“文以載道”,“育人”更是語文教學中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學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漸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總結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找到相應的對策,對教師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都十分重要。本文從教學方法、課改、德育等方面入手,闡述了當今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并總結教學經驗,找到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希望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提高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尹碧如.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實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2010-10-27